2008年到2010年,全面提高质量——这是资生堂在中国的第一个“三年计划”,时至今日,作为资生堂中国总代表的宫川胜应可欣慰,“亚洲范围中压倒性领先的品牌地位”正被资生堂牢牢巩固。
然而,资生堂也只能说是“亚洲范围内”的大佬而已,29年是资生堂进入中国的时间,在资生堂不断完善构筑的多元矩阵中,它需要不断寻找平衡,以求在日渐激烈的中国化妆品市场竞争中,赢取优势。
高端软肋:先入却难为主
资生堂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作为中国市场上高端一脉的“先入者”,却并未能真正在市场影响上“先为主”,它的风头已被兰蔻、雅诗兰黛们盖过。在国内一些高端百货中,化妆品销量前三甲中资生堂的身影已不多见,“资生堂作风太低调”,这是一些百货经营者的共同感慨,相较于兰蔻、雅诗兰黛的强势营销,资生堂则“一直很安静”。
或许一些实时数据能对这一现状有更直观的反映。今年4月份的销量榜单上,南京东方商城资生堂25万元,而兰蔻已达100万元;与此同时,在新疆丹璐百货,排名第一的兰蔻销售为130万元,资生堂却仅有30万元。
已有业内人士抱怨,SHISEIDO的标识正在逐渐老化,资生堂的消费客群也有老化嫌疑,集中于35岁—44岁,这个年龄趋向要高于某些热门高端品牌5岁左右。
当然,资生堂的高端脉络中还有Cle de Peau Beaute、IPSA、CPB三个品牌,但作为一瓶面霜卖到5000元的顶级品牌CPB,知名度还尚待提升。据记者了解,CPB在北京双安商场的位置很偏,与珠宝区相邻;而郑州丹尼斯百货也对《城市周刊》记者表示,“CPB销售不太理想,已有计划要调整,但不会撤柜”,据悉,CPB已进入该商场3年多时间,但河南消费者对其认知度还是很低。
资生堂的高层们似乎也预感到了高端市场的危机,在站稳大众市场的脚跟之后,资生堂对外表示,将2010年视为其在高档化妆品市场的另一个新的起点,今年资生堂将依次对产品生产线进行集约,并更新产品体系,使SHISEIDO品牌发挥综合性优势。也有商场经营者对《城市周刊》记者表示,资生堂已看到了它后退的迹象,这使其思路开始有了一些改变。
比如,资生堂于2006年推出思魅欧珀莱,从欧珀莱这一成熟品牌衍生向高端,这也不失为一种变通,虽然如今思魅欧珀莱仍只是在试销阶段。
渠道扩张:从百货至多面均衡
毫无疑问,资生堂已在专卖店市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就在很多跨国品牌尚未认识到专卖店渠道的潜力时,资生堂凭借它在日本操作了80年的经验,大力将其产品开进了中国市场最为复杂的专卖店渠道,最终将底盘越做越大。
到了2009年底,资生堂已签约专卖店数量达3500家,专卖店渠道的销售份额已占其总销的四成,正是看到了这四成的潜力,后来者如欧莱雅、妮维雅都纷纷涉足,此时,资生堂早已确立了其在专卖店的绝对优势。虽然当前资生堂在专卖店仍有许多问题,其中以悠莱的窜货压货问题最为严重,但这并不妨碍更多的人加入到它的队伍中来。
百货、专卖店之外,消费者还可以在超市购买到资生堂旗下个人护理产品——思蓓琦、水之密语等,这也正实践着资生堂让“更多的中国女性更方便地买到资生堂产品”的信条。与此同时,“在持续百货店和专卖店事业的同时,资生堂将把新的药房渠道作为中国事业的第三大支柱”,资生堂总裁前田新造曾对外表示。2010年3月起,资生堂旗下药妆品牌DQ正式进驻中国市场。虽然之前的菲璐泽并不成功,但这次资生堂对药妆市场的开拓显然花了大气力,预计DQ一年内的进驻药店数量为600家,3年内进店1500家。
专卖店、超市、药房渠道齐头并进,配合着百货渠道的共同发力,资生堂的全面覆盖之路正越走越宽畅。
形象嬗变:从第一个“三年计划”开始
“欧珀莱改变很多,赢妆的上市很抢眼,目前彩妆份额已由原来的1%—2%上升到10%”,大连麦凯乐西安路店化妆品部负责人告诉《城市周刊》记者。不仅是欧珀莱,整个资生堂都在试图改变自己的百年形象,甚至于资生堂(中国)总经理镰田正志都感慨:“我们29年以前进入中国,那个时候谁会想到如今,中国会这么发展,尤其是2000年以后”,中国的变化让这个源于日本的化妆品集团有了更多求变求存的突破。
虽然资生堂的高端市场仍旧有待补充以及提升,但它在大众市场的红火却也有目共睹。在资生堂的第一个三年计划中,重点旨在质量,即2011年到2013年进入上升轨道,2014年以后实现飞跃式发展,或许资生堂高端一脉的嬗变有望在此期间实现。
目前,资生堂在中国拥有的品牌将近25个,它对于旗下品牌公司采取的是品牌分生策略,即可理解为有限制的集权制,各个分公司可根据自身品牌的特质来制定产品营销策划,如新开发品牌一般都会借助于资生堂的影响力去拓展市场,“泊美当时顺利进驻浙江专卖店时,店主也是看中了资生堂的品牌影响力”,浙北泊美代理商黄幸坦言。不过,作为发展已趋于成熟的品牌欧珀莱,当下已逐步开始淡化SHISEIDO标识,资生堂也有意识地传递给消费者这样的概念:欧珀莱是一个有着自己独立个性和体系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