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10-29
  • 阅读量:2267
  • 来源|CBO独家
  • 作者|李红丽 杨芳

   一份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去年所作的调查——《关于化妆品中检出邻苯二甲酸酯情况报告》近日浮出水面,迟来的报告使得“化妆品含毒”问题不断升级,化妆品行业在二恶烷事件之后再次陷入恐慌,各色日化产品不出意外地再度成为“携毒嫌疑人”,这个现象是如此的似曾相识。

    香水企业首当其冲

    此次使得香水企业和消费者都异常恐慌的“元凶”是邻苯二甲酸酯。据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报告中的数据显示,在此次针对各类化妆品的“邻苯二甲酸酯大考”中,护肤类与洗涤护发类化妆品的检出率分别为47.1%和30.0%。另外有12种香水样品中被检出含该成分,检出率达92.3%。该消息一出,短短几日便“引爆”了日化业界内外,香水企业成为众矢之的。
 
    由于该报告中没有通报具体的香水品牌,使得大多数企业都只能积极寻求自保,外资香水企业则纷纷率先站出来证明自己是清白之身——用欧盟关于邻苯二甲酸酯的禁止令撇清嫌疑身份以明哲保身,而国产香水企业因为一无国法可依,二来处于产业群弱势位置,使得国产香水企业成为新闻视野中的“首要嫌疑人。”
 
    当记者向贝丽丝、圣美伦等国内几家香水制造企业求证时,他们均表示,公司自己调配的香精香料并没有添加邻苯二甲酸酯,然而也不排除外购的香精香料添加的可能性。因此目前国产香水只能和原料供应商取得联系,将原料送检,让消费者清楚地知道产品中是否含有邻苯二甲酸酯,以及含量的多少。
 
    “携毒嫌疑人”的身份自然让香水的销售受到了极大影响。代理圣美伦、贝丽丝以及多种外资香水的武汉卓姿工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宁成告诉记者,在真相不甚明了之前,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后,消费者购买香水的热情骤减,香水零售遭遇停滞期。圣美伦(南京)香水有限公司总经理周信钢也向记者证实,目前部分地区已出现滞销反应。
 
    周信钢向记者透露,邻苯二甲酸酯作为调配香精时增加溶解度的溶剂,以前曾被广泛用在香精的调配中。大约两年前,在国内相关卫生部门检测通报后,许多公司在调配香精时就已经没有添加邻苯二甲酸酯了,而是以丙二醇代替。

    群体呼吁国家出台相关监控标准

    曾在塑料包装和化妆品生产中被广泛应用的邻苯二甲酸酯有20多种,主要作为增塑剂、软化剂、载体等应用在化妆品、洗涤用品、建筑材料和润滑油中。邻苯二甲酸酯在化妆品行业的使用功效主要集中在:使指甲油能降低其脆性而避免碎裂;使发胶在头发表面形成柔韧的膜而避免头发僵硬;使用在皮肤上后,增加皮肤的柔顺感,增加洗涤用品对皮肤的渗透性;同时还可作为一些产品的溶剂和芳香的固定液。
 
    近年来欧洲科学家经过大量实验发现,该物质可能对人体生殖系统造成不良影响。据悉,邻苯二甲酸酯在人体和动物体内发挥着类似雌性激素的作用,可使男子精液量和精子数量减少,严重的会导致睾丸癌;同时,增加女性患乳腺癌的几率,甚至还会危害她们将来生育男婴的生殖系统。”此外,有美国的相关课题研究显示,该物质对儿童的神经发育也有影响。
 
    因此,在欧盟和美国的一些地区,邻苯二甲酸酯已被禁用。美国FDA(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虽然没有禁止在化妆品中添加邻苯二甲酸酯,但是美国商品标签法案明确要求,若化妆品中添加了邻苯二甲酸酯,必须在标签中明确标出,使消费者有了解并选择的权力。欧盟于1999年便正式对3岁以下儿童使用的用品及玩具中三类邻苯二甲酸酯(DEHP、DBP、BBP)的含量进行严格限制,浓度不得超过0.1%,且违规的上架产品均被问责并召回。
 
    中国香料香精工业品化妆品协会一位知情人士表示,此前国家对香料香精化妆品监管并不严格,一些成分没有检测标准,自然也就没有禁用标准。但是该协会化妆品部已开始配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针对化妆品成分制定详细的标准。周信钢表示,正是我国目前对邻苯二甲酸酯的含量还没有明确的规定,国内这方面的相关监管标准处于真空状态。到底添加多少才“有毒”,不止是消费者不清楚,企业也不知道。
 
   多年来香水企业一直都是采取送检,企业自身也不能监控到采购、生产的全部环节,而国内相关标准缺失的现状也使得企业无法可依。于是,在每一次的“含毒事件”发生后,民众简单地对所有相关产品产生拒购行为,而相关企业也只能无奈地面对“携毒嫌疑人”的尴尬身份。从食品到日化等各行业,这几乎已经成为了含毒事件的一个规律,而每次面对这些大同小异的含毒事件时,呼吁行业标准及国家措施的出台总会一次次地成为事件的最后一环。
 
   这个环节何时才能终结?


 

推荐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