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汪玮 见习记者 黄雨珊 上海报道)LG生活健康公司旗下化妆品DeBON蝶妆自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一度在百货渠道风生水起,在中国大陆市场创下10亿多元辉煌业绩。但自2007年后,仅两年时间,销售业绩从巅峰跌落谷底,在其曾经引以为傲的百货渠道竟难寻踪影。1995年至2012年蝶妆“中国之行”可谓跌宕起伏。
如今,预备6年的亏损期、预计投入2500万元的蝶妆欲以化妆品专卖店为突破,重拾渠道。一度风靡中国的韩国代表性品牌蝶妆,能否再现昨日辉煌,仍有待市场考验。
遭遇滑铁卢
DeBON蝶妆, 1984年在韩国上市,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当时,外资品牌还未大量进入中国。由于进入时间较早,蝶妆抢占了先机,快速打开了中国市场,势如破竹。据LG生活健康贸易(上海)有限公司专卖店渠道销售总监周长磊介绍:“蝶妆在高峰时期,百货专柜数量一度攀升至700多个,势头可与现在的巴黎欧莱雅相媲美。”
然而,一招不慎,满盘皆输。2007年,并没有完全吃透中国市场的蝶妆韩国高层的一个错误决定让处于高速发展期的蝶妆,遭遇滑铁卢。2007年韩国总部为了让品牌在市场上加快发展,急将蝶妆品牌更名为“秀雅韩”。但事与愿违,由于品牌名称和产品形象更换得过于急促,导致“蝶妆”一夜之间完全消失;而“秀雅韩”对于消费者来说,成了一个初来乍到的新品牌。顷刻间,精心培育十多年的“蝶妆”知名度化为乌有,销售额锐减5成。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除2007年韩国总部投入3000万美金为品牌更新升级外,后续再无资金跟进。周长磊告诉记者,改革步伐太快、销售资金紧缺,迫使蝶妆百货专柜的数量锐减,由2007年初的778个,到同年底500多个,再到2008年的470个专柜。与此同时,整个市场业绩急速下滑,从2007年开始,仅仅两年的时间,销售额从最辉煌时期超过10亿元跌到5亿元左右。
从头再来
周长磊对此也遗憾万分:“和不断下降的销售额相比,更让人遗憾的是,蝶妆错失了百货这个渠道。当专柜从百货渠撤柜,我们就失去了很好的市场机会,加之后起的品牌填补了这个缺位,再进百货渠道已不容易。”尽管如此,蝶妆新晋专卖店渠道操盘手周长磊仍有信心:“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蝶妆在中国市场已经具备一定的市场基础和沉淀,这个沉淀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公司经历这一次品牌战略调整的重大失误后,对品牌的更新和改变,有了更加深刻和理性的认识”。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化妆品市场和其他品牌的步步紧逼, 2012年下半年,一场瞄准中国专卖店渠的道蝶妆复活战已然拉开序幕。
据了解,此次变革主要从渠道建设、终端销售和人员管理三个方面展开。2012年LG生活健康贸易(上海)有限公司找准定位将战略渠道锁定到专营店,对蝶妆的终端形象和品牌构架进行了调整和升级,柜台标识除了标有 “DeBON”外,也增加了广大消费者耳熟能详的“蝶妆”中文字样。产品汇集中高档三个系列:高档CAREZONE蔻瑞哲、中档系列HN慧娜和大众系列MINERVA曼丽妃丝柔,覆盖20—40岁的消费群体。
周长磊透露,“原来像我这个职位都是韩国人,但为了让品牌更能适应中国市场,现在LG化妆品除总经理以外,其余的高层管理人员都已全部更换成中国人,因为中国本土管理人员更了解中国的消费者需要什么。”
从渠道的重新建立、终端形象的改变,再到管理人员新一轮配置,这一切无不显示了中国市场已成为LG集团具有战略意义的重点市场,LG集团将增加对中国市场的投入和发力的决心。但面对趋于饱和的专营店渠道,2012年才发力的蝶妆会不会晚了?
周长磊明确地告诉记者,“首先,市场机会肯定是有的,虽然各大厂商都喊着生意难做,但是大家都在做,我们和大家一样都是有机会的。其次,公司在战略方向的把握会更加理性和成熟,一方面调整好发展的节奏和步伐,谨慎分析公司的承载力和发展速度,稳扎稳打地建立好品牌的销售渠道和网点;另一方面,对前期的市场,公司已经准备好长达6年的亏损状态,韩国总部欲拨2500万元作为6年的预亏资金,计划用于在团队建设、人员和渠道的维护、动销利润等方面。”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正式进军专营店渠道的蝶妆市场表现到底如何?与蝶妆合作近10年的浙江某代理商,对蝶妆品牌的成长可算是了如指掌,这位代理商表示,“蝶妆进入专营店渠道时间还不到一年,所以我们还要花时间去观察,同时销售人员的培养、销售团队的建立都需要花时间,这段时间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摸索和总结,才能找到真正适合蝶妆的发展经验。”另外,他希望蝶妆总部能给专卖店渠道多一些政策和费用上的扶持和帮助,帮助其尽快走上正轨。
对于蝶妆在中国未来发展的前景,周长磊表示很有信心,“这一次重新出发,虽然走得很慢,但是我们不会再后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