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08-25
  • 阅读量:2553
  • 来源|化妆品报
  • 作者|何凤

    安徽,东接江苏、浙江,西承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从地理位置来看,安徽省位于华东腹地,经济发展与沿海省份相比明显滞后,其化妆品市场界于B类和C类之间。

  但随着中部崛起、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等政策的出台,安徽迎来发展的大好机遇,经济实现跨跃式发展。经济发展带动了化妆品市场井喷,这让安徽化妆品专营店市场呈现独有的特点。

    南北大不同

  以合肥为界,安徽省可划分为皖北和皖南两大区域。在这两个区域中,化妆品零售格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具体来看,皖北人口多、面积小,深受中原文化影响,造就了皖北人天生“豪放”的性格。专营店店主“接品牌快,换品牌也快”。消费者“只要有活动,不管是否适时需要,都去购买”。

  在皖北化妆品消费上,专营店成为化妆品的主要消费场所,以大店为主,采用开架式销售,几乎每个县城都会有一家超过150平方米的店面。其中皖北最大的一家店一排12个门面,上下三层,总面积达500平方米。普遍来看,皖北化妆品店的品牌多、品类结构齐全;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不高,品牌销售主要依靠店员推荐。其总体销售业绩相对较好,安徽省单店年销售额过千万元的店有宁国洁美、固镇可心、合肥鼓楼美洁,淮南亿佰,皖北便占了其中两家。皖北很多地级市化妆品店上演“双龙戏珠”。其中淮北、淮南最为典型。淮北的彩虹城共有4家店,主要做雅丽洁模式店,以客流量取胜,而淮北另一家今日化妆品店则主打高端品牌,以客单价取胜。在淮南,亿佰主要以后台管理占据市场,而另一家化妆品店千姿则凭借其地理位置优越,店面集中而形成5家连锁店。

  相对皖北的大店林立,皖南却正好相反。其店铺装潢设计与浙江、福建等地的专营店相似,给人以时尚、精致的感觉。受百货店、KA卖场的影响,当地的化妆品店主要走精品路线。安徽创惠化妆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自宏分析认为:安徽南北差距很大,公司在运作上采取两种完全不同的运作模式。皖北的客户好开发,但需要在维护上下功夫,皖南的客户虽然开发难度大,但忠诚度高,更重视产品的售后服务。

  皖南较有影响力的专营店有安庆的白百合和蓝茜堡、马鞍山的东苑日化、宣城的宁国洁美等。其中宁国洁美是皖南地区唯一一个单店销售过千万的化妆品店。

  在店面的密集度上,两者也有较大差异。据统计,皖北的县城、县级市一般都有六七十家(包括市区及县城门店,不含乡镇店)化妆品专营店的规模,阜阳、亳州甚至多达160180家(包括市区及县城门店,不含乡镇店)。而皖南的同级城市一般不会超过50家,到乡镇一级甚至不到10家,且面积普遍不过五十平方米,和皖北动辄上百平方米的店面相比,相差甚大。

    模式落后 跨区连锁难成

  目前,安徽省还没有大规模跨区域连锁专营店出现,整体呈现诸侯各占一方之势。在合肥,活得比较滋润的当属美洁和美林美妆,这两家是安徽最大的两家连锁店,美洁主要走商圈店的定位,目前已经有13家店。而美林美妆主要校园店为主,其店面分布在合肥的高校中,目前已有23家店。皖南、皖北的化妆品店差异如此之大,使得安徽化妆品店跨区域的连锁难成。


  虽然美林美妆和美洁都不断积蓄力量,进行跨区连锁。并也采取一些行动,美洁在2010实现了跨区域连锁的第一步,进入巢湖。但因为水土不服,生意迟迟不见好转。而美林美妆虽然在阜阳有三家店,但都是加盟的形式出现。

  无论在皖南还是在皖北,都有在各自区域做得风生水起的化妆品店,像淮北的彩妆城、今日,淮南的亿佰、千姿等。但它们一旦跨区域就会“水土不服”,特别是安徽南北差距如此之大,跨区域发展就更加困难。导致连锁难成气候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其模式落后。从事化妆品行业十几年的安徽伊美堂化妆品店店主毛斌认为,安徽化妆品专营店想要开跨区域的连锁,首先必须要解决模式问题,大家之所以走不出来,归根到底是因为模式无法复制,大部分店只能保证在现在的地区成功,走出去就行不通。安徽的店几乎仍完全靠老板或老板娘管,很多根本说不上规范管理。

  另外,跨区域连锁除了对资金实力有较高要求,在团队的建设、标准化运作的规范以及经营思路的转化等方面,也应做好充足的准备。

    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2011年一项数据显示,安徽省除合肥之外,其他地级市都是长三角区域重要劳动力输出地。而安徽皖江城市带,作为东部产业带转移地,这必将吸引沿海企业前来筑巢,以及劳动力的回流。而劳动力的回流,会促进消费者消费观念的升级和品牌意识的增强,同时也带来更多的消费人群。

  广东真丽斯化妆品有限公司的大区经理刘云宽分析:安徽市场还是有很大发展潜力的。近两年国家政策方面的大环境给安徽整个化妆品行业发展带来很多的机遇。安徽市场目前的商超并不是很发达,没有全省覆盖的连锁,这在一定的程度上给安徽化妆品店提供了发展空间。

  合肥仁淳商贸有限公司品牌总监邱鹏也认同这一观点:“安徽市场很多化妆品从业人员越来越理性,零售店老板在运营方式上更加用心,他们开始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对店铺内的品牌、品类结构作出相应的调整,在店铺陈列与整改上也都苦练内功。同时店主也愿意尝试新媒体营销。另外,代理商们在选择品牌上更加慎重与理性,对终端店的后勤服务方面也进行了很多创新与改善。通过代理商和专营店店主齐发力,安徽市场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推荐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