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09-04
  • 阅读量:1924
  • 来源|化妆品报
  • 作者|杨烁

    65.38亿港币,8.4亿美金,美即控股以前所未有的高价出售给欧莱雅集团,然而这一个记录却没有带给市场多少好感。在多数人眼中,这又是一个“把企业当儿子养,要当猪卖”的案例,只不过,这次“猪”的价格卖得更高了。

在过去的十多年间,中国化妆品和日化市场发生了数次颇具影响力的外资收购本土企业案例。1996年,德国美洁时与活力28合资,2003年欧莱雅先后收购小护士和羽西,2008年强生收购大宝,2009年拜尔斯道夫收购丝宝日化,2011年底科蒂集团收购丁家宜,2013年初强生收购嗳呵,再到如今欧莱雅拟收购美即控股,收购或合资金额从数千万元到数亿元,再攀升至数十亿元,价格的一路上升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日化市场容量和企业市值正在不断增长。

然而,多数被外资并购的本土日化企业后来的境遇却令人扼腕痛惜。活力28从占据国内76%洗涤市场份额沦为企业生存都有极大困难;小护士曾号称“坐拥40万零售网点”,占据大众护肤领导地位,而今在零售市场几乎销声匿迹,羽西也在转型调整过程中徘徊;丝宝日化旗下舒蕾品牌曾经排名全国第四,如今却因市场萎缩、裁员、知名度下降等问题困扰不堪;丁家宜也从防晒、洁面第一品牌开始从KA渠道全面溃退;唯有强生依然对大宝品牌进行持续的广告投入,然而“大宝天天见”的品牌烙印也已经渐行渐远。

太多的失败案例让人们对美即被收购后的前景不抱乐观态度。作为欧莱雅集团赖以发展的大众护肤品阵营,虽然其销售贡献了集团营收的50%以上,但是近几年其增速远低于化妆品市场平均水平,就在这个关键节点上,中国这个欧莱雅全球第三大市场的面膜细分领域杀出一匹“黑马”美即,在细分品类中占绝对领导优势,保持近30%的年增长率,并极有希望借此切入大众护肤品领域,这不啻是对欧莱雅集团大众护肤品的极大威胁。

在欧莱雅集团看来,与其投资在变数大、见效慢、积重难返的现有品牌上,不如直接收购新兴细分领域的成熟品牌。进,可坐收渔人之利;退,可消除潜在威胁。欧莱雅有心,美即有意,并购一拍即合。

从市场的角度而言,资本市场的买卖符合价值投资原则:价高者得,投资者收益。然而,从振兴本土企业的国家战略而言,美即应该把战略眼光放得更长远些。从国家主席习近平偕夫人彭丽媛出访国外亮相的那一刻开始,彭丽媛身着服装、提包品牌以及赠礼所用的化妆品已经清晰表明,中国振兴民族品牌的战略已经打响:无论是汽车领域的红旗品牌,还是IT领域的联想和华为,或者家电领域的海尔和格力,亦或是日化行业的上海家化、雕牌、立白,他们都在直面外资品牌的竞争,为打造优秀民族品牌而做出不懈努力,国家也在为实现“中国创造”的品牌战略提供各种有力支持。

如果此次收购获得商务部批准,美即确实可以成为资本市场中一次溢价收购的成功案例,但是与冷冰冰的财务报表和资金数额相比,美即失去的原本可以为本土日化市场“生为枭雄,死亦豪杰”的企业魄力,却是无价的。

当然,民族品牌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三大支点:国家扶持,企业坚持和国民支持。在化妆品和日化产业尚未上升到国家品牌战略支持层面的阶段,美即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在外资把持的化妆品市场撕开缺口,占领细分市场的领导地位,已实属不易。与国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妆品已经从原来的奢侈品成为必需品,相关职能部门应该更多地扶持,避免更多的本土化妆品品牌为他人做嫁衣。

推荐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