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0日,再平常不过的一天。对于创洁工贸,以及在此躬耕13年的穆树红,这一天,并无大事可叙:除了接受我们的采访,其他工作和平常无异——看销售报表、看新闻,和员工谈话、签字。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言,企业的常态总是单调乏味,没有那么多激动人心的事情。
一张U形的黑色办公桌,穆树红坐在桌子中间。但显然,她并不是一个无话不谈的受访对象。对于一些她认为的敏感话题,她本能地反问记者:“你觉得呢?”或答“这个不好说”,以此开启下一个话题。
接受采访,肯定非穆树红所擅长的,但对于工作中的这种变化,她欣然接受,应对自如:“你问什么我答什么。”这种特质也贯穿于她的工作和生活中,顺势而为,心态平和。
接棒
2008年,对中国而言,是个值得记忆的年份。这一年,期盼百年的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神七飞天、汶川地震,中国大地悲欣交集。
这一年,对穆树红个人,也意义非凡。
2008年下半年,一纸任命,穆树红成为武汉创洁工贸洗化有限公司总经理。接下拥有宝洁、尤妮佳、蜂花、枪手、花王等众多品牌代理权和7家分公司的“大盘”,她成为湖北元老级代理公司的掌权人。
至此,创洁工贸正式进入“穆树红时代”。彼时,在创洁工贸长达8年的财务管理中,她只是“认认真真做好本职工作”,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总经理一职是她万万没想到的。从后台走向前台,从分管部门到掌控全局,对穆树红而言,富于挑战。“以前只关心结果,现在既要关心结果,还要关心过程。”
新官走马上任,按理说,“三把火”要“烧”起来,但穆树红没有这样做。“我上任后公司的组织架构基本没什么变化,我只是给大家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员工更好地发挥聪明才智。”除了感觉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外,并无其他特别之处。“我挺好相处的,性格测试都说我不是个掌控性很强的人。”说到这儿,穆树红哈哈大笑。昔日的同事变为如今的上下级,穆树红更多的是聆听和支持——“只要他们愿意尝试,我都会鼓励,风险由我来扛。”
挑战
当穆树红从老领导手中接下权杖的那一年,世界上还发生了另一件大事:美国次贷危机。一向自诩强大的美国,神话破灭,经济下滑,由此带来了全球经济震荡。彼时,这一事件虽未对中国日化行业产生太大影响,但每个人心里都清楚,影响肯定会来,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与此同时,中国日化行业内部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以前一枝独秀的流通渠道,被商业渠道多元化取代。厂家纷纷实施渠道扁平化战略,直供终端,分销商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将来可能不需要分销商”的言论甚嚣尘上。
面对国际国内市场的风云变幻,“头把交椅”还未坐热,穆树红就遇到了“麻烦”。从第一任掌权人手中接下拥有近5亿规模的创洁工贸,如何推动这个大盘子继续发展,成了穆树红必须面对的挑战。
综合多方考虑,2009年,穆树红开始抓综合服务。除了以前单一的送货外,创洁工贸对门店的促销活动、陈列、货品、库存等各个环节进行跟踪,提供门对门的服务。加强数据监控,定期搜集门店数据,综合排名、分析,对症下药;对一些资金流有限的中小门店,给予合理账期。一系列细小的变化,无形中提升了销量和公司的知名度。
都说化妆品这行“没有男人做不大,没有女人做不细”。细心的穆树红无疑正将创洁工贸的精细做到极致。即便如此,问到工作中印象深刻的事情,穆树红却紧皱眉头,思索良久后,一脸抱歉:“真没做什么工作,每天都很平淡。”
抓服务,作为上任以来给创洁工贸带来的最大改变,穆树红将其归功于员工,“其实是我们业务骨干提出来的,我就是搭建平台,支持他们做。”2011年,创洁工贸的整体销售达6.5个亿。最近几年,一直保持了每年两位数的增长势头。今年,整体销售规模有望达7亿元。
维稳
困难无时无刻不有。为市场变化找应对之策的穆树红发现,要推动企业再一次高速发展,把服务执行下去,另一个问题出现了——人。
服务,需要人。尽管创洁工贸已拥有300多名员工,但基层人员的流动性大,穆树红“很有压力”。
以招聘为例,如何招到对的人?愿意沉下心来,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强,认同企业的文化,说来容易,但实际操作太难。
“我们那个年代的人都是沉下心来做工作,现在的人不一样。”穆树红用典型的“60后”口吻一脸困惑地摇摇头。
既然招人难,那更要留住现有员工。除了提高员工薪酬外,穆树红努力改善员工工作环境。为了让销售人员工作更快捷、方便,在武汉市内,创洁工贸设立了6个卫星办公室,销售人员可就近上班。
与此同时,2011年,创洁工贸重新梳理公司文化。“做华中地区优质分销商”成为公司的愿景,2015年进入“10亿俱乐部”成了五年规划的目标。以此,让员工真正看到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公司所有的成绩都是员工干出来的,员工就是公司的财富。”穆树红将自己定位为员工的“服务员”。“管理人员要为基层员工解决困难,否则,就会成为公司的成本和负担。厂方满意、客户满意、员工满意,我也就满意了”。
穆树红喜欢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关心别人。
一个细节是,采访途中,我们的摄影记者要提前离开,他刚出门,谈话正在兴头的穆树红瞟了一眼乌云密布的窗外,突然下意识地问记者:“他(摄影记者)带伞没?你问问他,如果没带,我车上有一把。”确定摄影记者带了伞之后,她才放心地继续接着话头往下聊。
“女同志就应该心细,要关心人家,多为别人考虑。”穆树红说。也因此,学生时代事事争上游的穆树红,工作以后为顾及别人的感受却没了当初的那份好胜心。她深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当然,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对违背公司价值观的人,穆树红颇为严厉,“原则性的问题不能触碰”。
平淡
看新闻,是穆树红每天必须做的事。“即便早上没时间看,晚上睡觉之前也会看。”时事、财经和互联网是穆树红最为关注。尤其是2007年、2008年以后,她陡然发现,自己的企业跟全国甚至全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此外,穆树红还养成了看杂志的习惯。她的办公桌上堆放着一大摞杂志,包括《易友·管理版》《环球企业家》和《商学院》,尤其是《易友》这种简短的口袋书,她已连续订了四五年。杂志里新的市场信息、好的商业案例、模式,都能给穆树红带来启发。
穆树红是典型的60后,平时不怎么用化妆品,也不上美容院,但与同龄人相比,她明显年轻许多。这得益于她心态好,作息时间规律。穆树红喜欢平平淡淡的生活,尽管工作繁忙,家庭一直在她心中占据重要位置。“我喜欢没事的时候回到家里,料理家务。” 在公司,整个资金流向由她决策,但在家里她一般不决定什么事,“成天做决策很累”。因此,穆树红也不喜欢被别人看作“女强人”——“听上去显得人很恐怖一样,我还是蛮喜欢做一个小女人的。” 言及此,穆树红脸上露出略带娇羞的幸福小女人的表情。事业和家庭,困扰众多成功女性的问题,穆树红兼顾得很好。
都说领导人要有领导力,但穆树红觉得自己既没有商业睿智,也不会描绘愿景、组织资源,甚至言辞方面都并不擅长。但,她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善于学习。这是穆树红的大智慧。
老子《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喜欢国学和中国古文化的穆树红深谙此理。保持平常心,不刻意去争,顺其自然,以无为胜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