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11-15
  • 阅读量:2744
  • 来源|化妆品报
  • 作者|赵竞

    对化妆品行业内的研发专家来说,“鸵鸟油”三个字并不算陌生。作为一种具有高滋润度的动物类油脂,在十多年前便经由澳大利亚等国进口到国内。北京日化研究所研究员王婧向《化妆品报》记者介绍,事实上,早期从澳大利亚进口的“鸵鸟油”,其准确的定义是“鸸鹋油”,因鸸鹋的生理结构等和非洲鸵鸟相似,“鸵鸟油”的概念便由此传播开来。


  20131023日,中国鸵鸟油化妆品应用高峰论坛推介会在杭州举行,由杭州钱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中国版“鸵鸟油”再一次成为业内关注焦点。在此之前,国内尚无企业能够自主完成鸵鸟油的提取及深加工生产。

    “鸵鸟油”本土生产,成本骤降70%

  据本报记者了解,此前国内日化行业所进口的澳大利亚等国的鸵鸟油成本价格约在每吨500万元左右,杭州钱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则将这个价格压低至每吨150万元,原料成本骤降70%。该公司总经理陈根春告诉本报记者,钱林公司已经完成了“鸵鸟油毒理学试验”、“鸵鸟油在化妆品中的应用技术测评”等相关理论准备工作。在中国科学院等权威机构助力下,钱林公司已掌握了鸵鸟油的CO2超临界萃取技术,“达到了动物油脂在化妆品原料应用中的稳定性标准和各项技术指标”。

  被称为皮肤再生“黄金液体”的鸵鸟油能够实现本土化生产,并非一朝一夕的功夫。陈根春表示,该公司自2009年起致力于鸵鸟养殖产业的深加工,历时四年时间,投入研发成本超过2000万元才制成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鸵鸟油”。据介绍,目前钱林公司的鸵鸟养殖基地面积已达1080亩,年产鸵鸟原油达300吨。

    鸵鸟油在中高档化妆品市场大有可为

  “如果只把鸵鸟油当作一般的保湿剂使用,我认为有些大材小用了。”浙江省日用化工行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沈世耕是享受国务院津贴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他引用诸多理论文献证实了鸵鸟油所含有的不饱和脂肪酸对于皮肤再生及修复的卓越效果。他认为,鸵鸟油所具有的高保湿、高修复功效,十分符合中高档化妆品对于油脂原料的高品质追求,在中高档化妆品市场中,“鸵鸟油大有可为”。

  以曾获得诺贝尔奖的表皮再生因子EGF为例,目前,临床烧伤类皮肤治疗广泛使用这一成分,但原料成本昂贵。沈世耕介绍,通过分析实验室测评数据可以证明,鸵鸟油可以代替EGF达到皮肤修复及再生功效,这为在抗衰老类产品中添加鸵鸟油可以起到相应功效找到了理论依据。

  作为我国日用化学品工业基地,浙江从来不缺乏将产学研相结合的化妆品品牌。从淡水珍珠养殖中获得灵感的欧诗漫,已经成长为珍珠护肤的深加工企业。杭州敏泉化妆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邹宗平据此认为,钱林公司所取得的鸵鸟油提取技术亦可效仿欧诗漫的珍珠养殖产业,鸵鸟油的生产不应局限在原材料领域。

    鸵鸟油更适合做添加型原料

  作为具有渗透性强、粘溶性广、保湿度高等优势的鸵鸟油,被认为是中高档化妆品的油脂类原料首选,钱林公司亦有鸵鸟原油等产品在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供应。然而,北京日化研究所所长徐良在回应本报记者专访时指出,鸵鸟油从理论上具备单独使用的稳定性支撑,但受制于香精香料的配伍性问题,鸵鸟原油通常不会额外添加这些“锦上添花”的成分,因此在气味及使用舒适度等方面有着天然的短板。然而,鸵鸟油作为添加型原料,已经克服了与其他原料的配伍性及稳定性课题,其所具备的高渗透特性可以让化妆品中的其他原料成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比起做成品,鸵鸟油更适合做添加型原料。

    在一份由北京日用化学研究所出具的《鸵鸟油在化妆品中的应用技术报告》中记者看到,鸵鸟油属于动物来源的原料,它的组成相对复杂,成分的变化与鸵鸟的品种、养殖方式、提炼工艺、精制方法等多重因素有关。从这个角度说,鸵鸟油的“本土化之旅”其路漫漫,这也需要相关企业在其结构、制备、性能等方面做好进一步的研究及应用工作。 

    记者手记

    从研发到审美的距离有多远?

    赵竞

    《楚辞·大招》曾这样描写当时的美女:“易中利心,以动作只;粉白黛黑,施芳泽只。”由此可见,很早的时候,那些秀外慧中、体态优雅、举止自然的美女们便开始化妆了,她们涂粉、画眉、搽香,将自己精心打扮。

  从“粉白黛黑”一语便可看出,粉在当时是一种具有美白功能的化妆品。从“米”字旁可知,其主要原料就是人们日常食用的菁米。据传制作时要将浸泡过的新米细磨成浆,盛放在圆形的粉钵内,发酵沉淀后便得出了洁白细腻的米粉。待烈日下晒干后将粉块研成粉末,便成米粉;再添加入香料,即是“香粉”。

  这大概便是我国最早的化妆品研发了。《战国策·楚策三》中所谓“彼郑、周之女,粉白黛黑”,反映的便是那个时代女性的审美趣味。勤劳又爱美的人们将这个趣味仔细琢磨,终有了延绵千载的香粉问世。

  在千年之后的工业化时代,化妆品的研发除了注重“审美”,“实用”成了第一要务。从洗面奶到防晒霜,没有了文绉绉的讲究,洁净面部油脂及污垢、不被UVA灼伤皮肤,这些最通俗易懂的护肤诉求成为指引化妆品工业前行的航标。

  有人说化妆品企业的创新是科研的创新,然而每一项科研成果的推而广之都离不开普罗大众对其的认同与追捧:洗面奶所依托的微乳化技术实现了泡沫化的清爽洁面,防晒霜中的物理及化学防晒剂避免了皮肤真皮层的不可逆伤害。虽然这些并没有和“审美”沾边,但“实用”功能的背后,就是对“审美”诉求孜孜不倦的守护。

  从这个意义上说,鸵鸟油提取技术的成熟与它在市场上的“大卖”之间所隔着的距离,便是从研发到审美的距离。这样的距离有多远,但凡破译了这个问题的品牌商大多吃到了研发带来的“香饽饽”。然而研发成果不被市场接受随之“败走麦城”的工业企业亦不在少数,当年上海某品牌的创新产品“**鸵鸟油”便成为坊间谈资。

  当然,昔日的“**鸵鸟油”与今天钱林公司开发的鸵鸟原油不能混为一谈。前者直接以“鸵鸟”命名,忽略女性情感诉求是导致其失败的最根本原因;后者则是作为自主研发的日用化工原料,其克服研发难题之心可勉。这也给了钱林公司及其合作者一个很重要的启示:从研发到审美的距离,是读懂女性消费者的过程,更是给自己的产品贴上一个醒目又恰到好处的标签的过程。

  近年来,鱼子酱、燕窝、蜗牛原液这些成分和概念的大放异彩让不少化妆品企业跟风,然而卖得最好的还是最先提出这些成分和概念的品牌,可见研发对于企业的现实意义。从原材料成分上来说,鱼子精华、燕窝提取物等并不比鸵鸟油“高贵”多少。

  事实上,这些概念之所以被热捧,是因为它们符合当下社会的心理审美预期:来自海洋的鱼子、来自山林的燕窝、来自纯净自然的蜗牛,它们的引申含义是人类对于自然萃取的认同与向往。

  同时,这些概念都找到了最契合消费诉求的卖点。鱼子酱对应的抗衰老功效、燕窝提取物所能达到的美白效果、蜗牛原液具备的卓越修复功能,化妆品企业为这些成分“引经据典”并从实验室中获取了理论支撑,这是从研发到审美的距离的又一种解释:以具有实际意义的功效诉求作为卖点,联通研发与审美间的关系。据说鸵鸟油的渗透性极佳,每15秒便可穿透35厘米的厚度,这样卓越的渗透性放在时常抱怨护肤品吸收太慢的消费者面前,又怎能不让人动心呢?

推荐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