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化妆品报年会新闻述评
化妆品行业从不缺少会议,从订货会、招商会到各种论坛、展会,如果一个人立志参加完这个行业的所有会议,那么一年365天他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开会的路上。
化妆品行业又很缺会,缺能给行业带来启迪和推动行业变革的会。当所有的会议以营销为导向,以招商和卖货为目的的时候,化妆品报年会开始立志关注行业的基础建设。2011年萌芽,2012年发力,2013年快速成长,化妆品报年会正在完成自己的蜕变和升级。
化妆品报年会正日渐成为一个品牌。
破茧成蝶 化妆品报年会在不断革新中完成蜕变
2013年的12月19日,早已是冬寒料峭,武汉东湖宾馆新国际会议中心门口的一湖残荷透露出几分萧瑟,然而在离此不远的“黄鹤厅”大会堂却完全是另一番气象,364位业界精英在此汇聚一堂。
从来没有一场会议如此秩序井然,从来没有一场会议让嘉宾如此专心致志。大厅内座无虚席,后排还加了不少座位,化妆品报社社长杜宏俊首次以主持人的身份登台亮相,这引起了在场不少人的好奇。响应中央节约办会的号召,避免不必要的铺张,是今年化妆品报年会的第一项变革措施。
如果把化妆品报年会比作一个人,这也是其在性格上走向成熟和内敛的标志。
除此之外,化妆品报年会今年第一次实行了定向邀约、注册登记的嘉宾征集方式,所有与会嘉宾均需要缴纳3000元的注册费用。在免费午餐满天飞,会议泛滥的化妆品行业,这样的举动是一种冒险,也是一种革新。事实证明,这个举措是成功的,也是正确的。通过收费的方式,对嘉宾进行了筛选,也从心理上让参会者和会议的组织者达成了某种契约:既然收了费,就有责任呈现出更好的内容;既然交了钱,就有必要认真地对待参会这件事情,而不是四处赶场,混个脸熟。
事实上,这仅仅是化妆品报年会坚持变革和进步的一些细节。每年年会都坚持输出自己的价值观,是化妆品报年会与行业众多论坛集会相比最大的革新和进步。
2012年,化妆品报年会首开行业内自制专题纪录片的先河,围绕“科学技术与化妆品”的主题,历时半年,行程数万公里,横跨欧亚,完成了一部50多分钟的纪录片。2013年,化妆品报年会除了再一次围绕“渠道的奥秘”主题,考察欧美日韩渠道现状,梳理中国渠道变革历史,自制纪录片外,“全球化妆品百年经典海报展”也是今年输出自制内容的又一重大创新。这场跨越百年,云集数十家跨国企业的数百张经典海报,全球第一次通过不同时代的海报反映世界化妆品产业历史变革的展览,给参会嘉宾带来的震撼和艺术熏陶是毋庸置疑的。
三年一梦 和产业来一场旷日持久的对话
如果用三年的时间跟这个产业进行一场对话,该谈点什么?《化妆品报》选择了“文化”、“科技”和“渠道”三个元素,用三年时间,和这个产业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对话。
2011化妆品报年会以“文化”破题,在东湖宾馆——这个毛主席一生除了中南海之外,呆过时间最长的地方,开始了与这个产业面对面的对话。
“一个只能兜售产品,而不能形成文化影响的产业,成不了伟大的产业”。我们急需“给品牌一个生命符号”,摆脱山寨和抄袭,摆脱欺骗和杜撰。“百年品牌自今日始”,道出的是《化妆品报》对整个产业的殷切希望,也是伴随这个产业成长二十多年的《化妆品报》对所有人的真情流露。
2012化妆品报年会以“科技”承题,“冲出亚马逊,我们为什么依然艰难”,没有过硬的科研作为后盾,中国品牌就永远无法从根本上摆脱山寨和抄袭。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是中国品牌根上的伤痛。
2013化妆品报年会以“渠道”点题,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多年时间几乎走完了欧美150多年的零售业态变革历程,在这种瞬息万变的时期,企业对渠道的认识和把握很容易陷入滞后和片面,从而作出错误的判断,给品牌带来灭顶之灾。
渠道是品牌变现的重要载体,是关乎品牌存亡的“死生之地”。面对“全渠道时代”的来临,如何“给品牌找到一个合适的渠道,并呵护好这一像‘马六甲海峡’一样重要的战略要地”,是这一届年会,《化妆品报》作为行业的观察者和瞭望者,对整个行业发出的重要信号。
“文化”、“科技”、“渠道”,都不是新鲜事,却都是关乎中国化妆品产业基础建设的重要方面,这是《化妆品报》践行化妆品报年会“始终关注中国化妆品产业的基础建设,关注化妆品品牌的构造和延续,关注市场竞争的健康和秩序”宗旨的强烈呼应。
很显然,这种关注还将持续。
坚持将各省前20名的商业企业,将各品类排名靠前的领导品牌和潜力品牌,将行业内有理想、有抱负、有强烈学习欲望的精英人士作为定向邀约对象,坚持输出自己的价值观,保持历年话题的连贯性,这使得化妆品报年会日渐“品牌化”,开始拥有固定的关注人群。在行业人士心中,化妆品报年会开始有了自己独特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