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之于化妆品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模拟皮脂保持水油平衡,令倩碧四十多年来始终是皮肤基础护理的首选品牌;而破译“基因科技”,则让兰蔻“小黑瓶”席卷全球。如今,科技创新理念已经延伸至本土面膜市场,越来越多新成分、新技术的运用,令面膜在达到功效的同时亦保证了安全性。事实上,一股关于“科技与安全”的浪潮,正在逐渐影响本土面膜的研发理念。
从立竿见影到“优雅老去”
如果抛开化妆品的产品品类去分析功能诉求的话,保湿、美白、抗衰老三大诉求依然是化妆品界的“宠儿”。上海金蔻化妆品有限公司研发总监杨凯向《化妆品报》记者介绍,在面膜市场,补水保湿的产品概念仍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大行其道,但“功能型诉求”将会随着面膜研发技术的不断创新而呈现出更为理性的产品概念。
杨凯所说的“理性的产品概念”是针对以前消费者希望面膜效果立竿见影的心理。美国亚什兰公司是一家主营包括特种添加剂在内的化学品公司,该公司亚太区技术总监凌峰博士向本报记者表示,以抗衰老诉求为例,以往国际流行的抗衰老面膜均以“抗糖化”为第一要务,产品效果能否立竿见影往往决定着其市场表现。“但现在市场认为,能让肌肤在衰老过程中始终保持健康状态更为重要。”
这一观点也代表了国际规模型原料公司对于面膜市场的判断:从立竿见影到“优雅老去”,面膜成分的应用将不再唯功效马首是瞻,而是将“保持皮肤健康”作为面膜成分研究的首要目标,这也将直接影响本土面膜研发理念的转变。
产品安全成品牌头号诉求
以往被“消费诉求”牵着鼻子走的本土面膜市场,也曾出现过不少“铅汞含量超标”等负面消息。而主打“功效型”品牌定位的面膜,也往往因为功效背后“不够透明”的产品成分表而为人诟病。杨凯认为,这些关于产品功效的传言,随着2010年6月起执行的“化妆品全成分强制标识规定”而尘埃落定。
事实上,面膜成分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并不矛盾,随着成分应用型研究的不断深入,面膜产品“完全可以在安全的基础上变得更为有效”。
以面膜市场上较为主流的美白功效为例,其成分表中多见“熊果苷”、“VC衍生物”等成分。而“熊果苷”的光敏感特性,“VC衍生物”较易氧化的软肋,都使得添加这些成分的面膜容易出现“失效”的尴尬。荷兰皇家帝斯曼亚太区市场总监王昶博士就向本报记者介绍了一种名为“OXY229”的小分子酵母提取物成分,这是一种能够为皮肤提供能量的天然复合物,具有“促进皮肤新生”的效果,目前已经被中国面膜品牌金蔻“独家使用”。王昶介绍,类似于OXY229这样的酵母提取物成分自2006年以来在中国面膜市场中的应用范围逐年提升,其魅力就在于达到了效果与安全性的统一。
对于创新产品成分而言,新成分的运用必然带来生产成本的提高;而在更加注重“产品安全”的本土面膜市场看来,更加安全的新成分应用取代立竿见影的“功效诉求”已是大势所趋。
2014或成本土面膜品牌“科技年”
2014年1月8日,金蔻成立了金亚国际面膜研究院,迈出了金蔻品牌自主研发的第一步。此前,洁宝集团副总经理孔令超也在公司年会上表示,洁宝2014年的工作重心浓缩为两个字就是“科技”,无论是在产品技术的研发上还是生产的自动化上,洁宝都将围绕科技来展开。同时“中国工商联承接了商务部面膜标准的制定任务,洁宝已经成为该标准的发起者和参与者之一”。
上述两个在本土面膜市场上举足轻重的品牌都将目光投向科技领域,其目的不言自明。本土面膜品牌集体跨入“科技年”是消费诉求升级倒逼的结果,随着消费者对于产品安全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本土面膜市场或将在产品研发的上游领域展开一场“智慧”的较量。
本土研发更需善意期待
赵 竞
金蔻在前不久成立了自己的面膜研发中心,名字叫得很是响亮——金亚国际面膜研究院。也许在不少同行看来,冠以“国际”二字无非是拉大旗扯虎皮,但可以看到的是,金蔻在自有的办公领域留出了至少三分之一的地盘给这个专职产品研发部门,其合作的对象也是类似于美国亚什兰这样的世界五百强企业。
对于绝大部分还在依靠OEM代加工的本土面膜市场而言,金蔻此举首开自主研发先河。虽然该公司研发总监坦承,刚刚成立的研发部门还只能进行产品的配方应用研究、产品功效评估、感官测试研究,未来会逐渐展开基础性研究,但这终归是为本土面膜研发作出了表率。如此说来,本土面膜研发其实更需要善意期待。
SK-II的面膜单片售价超过百元亦有人趋之若鹜。而据说能够让SK-II面膜与众不同,是一种叫Pitera的酵母成分。随着酵母研发技术的不断改进,如今已经可以从酵母中提取类似于VdH2这样的特定片断,前文中所述的OXY229便属于此类。
很多人想不到金蔻也会用到这样的成分。事实上,在很多人心目中,本土面膜成分还停留在“水+添加剂”的初级阶段。改变这样的认知,对本土研发多一点善意期待,或许面膜市场还会再出现一个“美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