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03-22
  • 阅读量:848
  • 来源|化妆品报
  • 作者|韩笑

2005年到2008年之间,专卖店竞争压力并不大,“找到开店的地方即可赚钱”是代理商和专卖店的集体回忆。而今,随着门店租金、人员成本、运营成本上涨等问题的出现,同质化已经难有出路,而选择特色品类作为填充正成为专卖店经营特色的一部分。

专卖店能持续赚钱几年?

有人将去年韩国小姐大赛参赛选手的大头照放在一起做成“连连看”,发现二十多张脸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其实,日化专卖店品类雷同现状也如出一辙。

据多家专卖店对比以及业内人士分析,专卖店在品类选择上较多倾向于护肤和彩妆,国内60%的专卖店中,护肤、彩妆和其他品类分别占比631。相比而言,彩妆销售较少的屈臣氏,其护肤和其他品类(非药品、个人清洁、个人护理等)占比约为37,尽管护肤占比也不小,但屈臣氏的小品类种类繁多,且选择性较为多样。而高端定位的丝芙兰仅香水品类就占比40%

从渠道冲击以及利润的角度出发,目前专卖店的护肤名品已经难言赚钱。“电子商务渠道的影响使得专卖店业绩至少下滑20%。同时,消费者对百货渠道的信任度相对较高,县级城市的消费者宁愿跨地区到省会城市的百货商场里购买化妆品。国内一线品牌进货价增高,利润也不太充足,专卖店国外名品的渠道也并不稳定,缺货时有发生。” 华尔美健康美业集团总经理刘洋如是解说原因。

当然,“护肤品不赚钱”的说法在长春永林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天平看来不算太客观:“现在吉林省大部分店铺50%以上都是护肤产品,平均每个店铺每年护肤品的销售总额能达到200万元。”但另一方面,孙天平认为鉴于门店租金、活动开销等成本上涨,化妆品专卖店的盈利开始遇阻,以前净盈利十中有五到六成,如今可能只在两成左右。

护肤品持续的低利润让专卖店有点“揭不开锅”,盈利只能另辟渠道,要么选择彩妆,要么选择自有品牌,要么选择品类填空。前两者中一个需要专业服务人才、一个需要厂房资金资源,于是大多数专卖店选择了充实品类,从差异化着手,引入客源。

品类填空创造自有特色

若不想成为千篇一律的“韩国小姐脸”,跳出同质化泥潭,围绕专卖店主题适当插入小品类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福建省汇美企业有限公司旗下的爱美专卖连锁店以彩妆为主打,彩妆在整个店铺中占比达到40%。对应彩妆主题,公司总经理林凤平扩充彩妆辅助工具作为品类延伸,既包括化妆棉、纸巾、洗脸巾等常见用品,也包括电动洁肤仪(洗脸神器)、眼部按摩仪、电动修眉刀、电碳洁毛器和头部电动按摩梳等高端工具,其中大部分从韩国原装进口。这些工具在店内可供顾客体验试用,直接提升了人气,增加销售总额。

在彩妆主题延伸外,更多专卖店还会选择往商业生活店铺的方向发展。由于与嘉宝集团旗下化妆品子公司有长期合作,在云南拥有4家专卖店的姜玺起初只是尝试着将嘉宝集团的九制话梅、九制陈皮、九制加应子等小包装食品引入自己的化妆品专卖店,结果出人意料,在几周内居然卖掉近2万元零食。

同为嘉宝集团长期合作伙伴的南昌好美来化妆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毛荣新也准备接手嘉宝集团清然品牌的青梅精和青梅丸。据了解,青梅类保健食品在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已形成了成熟的市场体系,而国内青梅保健品现在处于始发阶段,毛荣新认为青梅类保健品未来会有较好的市场前景,是专卖店值得尝试的品类。

除了彩妆工具、食品等品类外,还有一些专卖店则不走平常路,孙天平就是其中之一。早在2008年面膜品类还没有火起来时,孙天平就将自己两家专卖店中的其中一家转变为以销售面膜为主,在当时没有美即等知名面膜品牌的前提下,孙天平到处收集面膜产品,20平方米的小店每年净收益10-20万元左右。而在面膜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的当下,孙天平又进一步转换思维,将原来的面膜店转向生活护理和个人护理店,依然以差异化切入市场。

推荐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