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04-16
  • 阅读量:1002
  • 来源|化妆品报
  • 作者|汪玮

日前,京津冀一体化已被中央正式纳入计划范围。“京津冀协同发展”概念一出,与之关系最为密切的河北保定、石家庄、廊坊等地纷纷出台各项承接政策。一时间,以保定为代表的待承接城市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闻风而动的房产企业更是在保定掀起了一波狂热浪潮。但京津冀一体化能否为这些地区的发展带来人口红利,其化妆品产业能否因此迎来升级新机遇,都还有待实践检验。

观望:政策见效周期或长

据了解,拟定的《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指出,河北省将打造京津保三角核心区。保定、廊坊、石家庄等地将承接北京部分行政功能,以及接收京津产业转移,与京津形成京津冀城市群的核心区。

看起来,政策鼓动性不弱,但从通州——这个早前已被视为北京副中心的城市发展现状来看,却不禁让人对此宏伟愿景保留一丝疑虑。

河北廊坊一位不愿具名的化妆品店老板对《化妆品报》记者直言:“通州曾被作为北京的行政副中心发展,如今却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睡城’。”该人士分析,当年通州被作为北京的行政副中心,北京将部分行政、教育、医疗单位迁往通州,由此带来了房地产的跟进,使得通州的住家人口数量的确有所增加,但却要为缺乏经济产业的支撑,早出晚归的流动性人口居多,至今仍未能形成成熟的集群商业圈,没有实现消费力的就地转换。

如此看来,部分零售商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后续效果有所担忧也在情理之中。不仅如此,大多数品牌商也在静观其变。上海某品牌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政策才刚刚出台,人口迁移还需要一段时间。而且从化妆品零售的角度来看,此政策可能带来的商业圈尚需要至少一两年的时间才会相继形成。目前与之相关的超市、百货等也还没有明显进驻动作,人口红利能否落地还有待观察。”

备战:河北或现“东莞城”?

一部分人担忧政策落地的周期过长,尚在观望;但也有一部分人认为此次京津冀一体化或将助推北京、河北双向对接加快,促进人口红利落地。

河北海仁商贸有限公司石家庄分公司负责人李光平认为,此次京津冀一体化双向推进的发展模式有别于此前通州的北京副中心模式。他表示:“根据相关政策,此次人口迁入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北京行政、教育、医疗等行政型人口的迁入,这一类人口的消费水平相对较高,化妆品消费的品牌意识较强,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客单价。因此,随着这一模式的逐渐发展成熟,势必会推动河北地区专营店产品结构向名品倾斜。另一类则是工业企业迁入带来的大量工业人口,会增加中低端消费人群,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客流的就地转换率,类似于因劳动密集型产业而繁荣起来的东莞零售业态。

据悉,截至43日,北京第一批外迁公司达207家,涉及化工、家具制造、服装、建材等行业,外迁名单已下发至天津、河北等地供其甄选,确定意向后由当地部门与北京发改委完成对接。可见,政策效应正在一步步落地。

部分代理商对此抱有极大的信心。李光平表示,将业务顺势北移是河北海仁商贸计划的下一步。2013年下半年,主要经营范围在邯郸和邢台两地的海仁商贸,开始在石家庄设立分公司。李光平告诉本报记者:“因为河北靠近北京,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河北的商业大多都成为北京的附属。以化妆品零售为例,因为保定、廊坊等地紧靠北京,所以消费者大多会直接到北京购买相关产品。河北化妆品的重点销售区域则集中于石家庄以南和唐山以北。因此,河北化妆品的品牌结构也多以中低端品牌为主。”

2013年开始,由于政策的倾斜,这一格局开始发生改变。

在李光平看来,政策倾斜将会对河北地区化妆品行业带来新机遇。他告诉本报记者,海仁商贸以前考虑到河北北部区域的产出比率问题,以邯郸、邢台为中心,代理辐射的半径仅为整个河北省的1/4。如今在石家庄设立分公司,服务半径和产出率都增加了一倍以上。

据李光平介绍,随着河北北部区域政策倾斜,其2013年接手的蝶妆品牌在该区域的合作网点快速铺开,2014年前3个月,网点数量增加了20多家,且多为A类网点,加之该公司从2013年开始在代理品牌结构上也相应地做了调整。他由此预计2014年海仁的销售业绩将提升30%40%

而在另一部分企业看来,京津冀一体化不仅使河北的化妆品代理和零售区域有所扩大,对市场业务多样化的拓展也有不小的助力。

河北晨龙贸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超告诉本报记者:“2013年起,晨龙便开始计划在河北建立物流主导的河北贸易集散中心。”据悉,晨龙将投资上亿元打造一个物流中心,为进驻河北地区的化妆品品牌提供物流、仓储等系列服务,而京津冀经济圈的推进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其业务范围,并对项目的启动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推荐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