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化妆品,似乎消费者更多会对雅诗兰黛、巴黎欧莱雅、美宝莲等欧美品牌如数家珍,其次便是资生堂、佳丽宝等日系品牌。而对于韩国品牌,消费者多用“物美价廉”对其做统一评价,单一品牌形象相对模糊。
然而,从2013年起,爱茉莉太平洋旗下悦诗风吟(Innisfree)品牌专卖店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大商圈出现,先后在北京、上海、苏州、沈阳、济南等地开设66家门店;同时爱丽小屋也宣称将陆续开出100家直营门店。
2006年谜尚率先在中国开出第一家单品牌专卖店,无果而终。时隔八年,韩系单品牌专卖店再次卷土重来,这一次是否能成为韩国品牌在中国市场的“立牌”佳策?
(韩国单品牌专卖店)
日系品牌丢分不少
韩妆品牌乘势而上
回想上世纪80年代,以资生堂为代表的日系品牌率先登陆中国市场,畅销其化妆品。相较于欧美化妆品,日系化妆品更适合亚洲人的肤质,而且质量好、安全系数高,中国消费者对日系化妆品兴趣很大。因此,日系中国业务销售额持续增长。而与此类似的韩国品牌却表现相对保守,除爱茉莉太平洋集团部分品牌尝试以合资形式进驻中国外,其他品牌多选择交由中国区代理商来运作,投入相对较少。因此,韩国品牌在中国一直不温不火。
曾经在韩国引领单品牌专卖店风潮的谜尚在中国也遭遇了水土不服。单品牌专卖店在中国市场一直处于摸索期,发展较为缓慢。到了2009年底,谜尚意识到单品牌店模式在中国市场有些超前之后,酝酿转型,触角向百货和综合型专营店渠道延伸。
但韩国品牌并未停止加大中国市场投入的脚步。从代理到自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韩国品牌在厚积薄发中伺机而动。
如今,韩系品牌似乎等到机会了。
上海悦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白云虎告诉《化妆品报》记者:“近两年来,日系品牌销量下滑,是韩品乘势而上的好机会。”据了解,2012财年日本化妆品巨头资生堂中国市场销售增速严重下滑,8年来首次出现亏损。全年销售额增长1.8%至907亿日元 (约合人民币56.72亿元),按当地汇率结算则下跌0.2%。受中国市场影响,其整个海外市场业绩惨淡。资生堂新任主席前田新造对此曾表示,中国市场销售增速下滑主要是因2012年9月中旬以来中日关系紧张造成的。
基于此,日本品牌的确丢分不少。据《化妆品报》调查数据显示,在2014年2月全国300家商超(含单店)护肤品市场占有率排行中,欧珀莱仍排名第3位,但占有率从2013年的7.91%下降到5.91%;资生堂则由2013年排名第9位下降至第10位。白云虎说:“日系品牌流失的中国市场份额很容易被韩系品牌吸收。”此外,他还表示,消费者消费理念的成熟也将助推韩国品牌的崛起。
单品牌店或成气候
上述市场的变化似乎给了单品牌专卖店发展的绝佳机会。
站在上游生产企业的角度,北京科玛化妆品有限公司营业2部Team长叶磊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指出,现在小众市场开始形成,市场趋于碎片化和细分化,接下来大众品牌会越来越少,针对小众人群创新会成为持续的趋势,消费者更加注重个人感受。
白云虎也认为:“韩国品牌中的单品牌专卖店多个性化品牌。以悦诗风吟为例,品牌以自然、朴素的产品诉求,简单的设计更直接表达产品的内涵。这样的产品诉求更贴合逐渐成熟的消费者对产品本身的追求。”此外,他还指出,目前国内消费者对护肤品的消费需求已成气候,消费者越来越看重产品的多样化。
单品牌专卖店的另一个特点便是SKU数量多。据广州吉莉安化妆品有限公司总监刘钧介绍,爱丽小屋单店的SKU数一般超过2000个,悦诗风吟也包含16个系列的2000多个单品。
白云虎认为,消费行为的个性化、小众化、专业化、多元化是化妆品业态发展的有利因素。这是因为一家店集中售卖同一品牌,产品更聚焦,搭售更易推荐,品牌形象更突出,服务更专业,因此,单品牌专卖店备货比较便捷,目标消费群更加集中。而且,单品牌专卖店更注重品牌声誉,营业人员也具备丰富的品牌知识,能提供专业的服务。
有业内人士认为:“从目前销售情况看,单品牌专卖店的单店坪效尚不突出,但悦诗风吟在全国开设了66家门店,且新开门店数在不断增加。这种以规模带动品牌效应,再转换成消费力的模式,也不失为一种新的突围方式。”
他指出,未来单品牌专卖店或许将是一种新的化妆品经营方式。一方面,消费者对于化妆品的品质、认可度要求较高,单品牌专卖店形式更容易凸显单一化妆品的品牌优势和个性化特征;另一方面,中高端化妆品、奢侈品以专营店形式进行推广,很容易打造“饥饿营销”和“贵族气质”的氛围,将整个化妆品行业的市场格局和消费习惯牢牢把控在单一品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