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12-03
  • 阅读量:5326
  • 来源|CBO独家
  • 作者|周琳娜

    虽然许多活跃于全国的专卖店品牌都诞生于广东,然而该区域内的专卖店渠道却远不够成熟,其复杂程度只有身处其中的经销商才能深刻感受到。
 
    广州莉都化妆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浩告诉记者,广东专卖店渠道的特色可以用三个字概括:大杂烩。“千色店、娇兰佳人等大连锁;美丽人生、酷酷女人等区域连锁;地区性单店;屈臣氏、莎莎等外来店……各种模式的化妆品店都能在广东找到很好的样本。”郑浩认为,一方面是因为靠近香港的地缘优势,广东专卖店起步较早。另一方面,该省的外来人口占比大,尤其是珠三角地区,这使得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呈现出多样化特点。

    日渐凋敝的单店

    郑浩将那些只有两三家门店的专卖店都统称为单店,这些店大多分布于珠三角以外的地区,他们开店时间久,单店产出高,只是网点数量很少。
 
    广东柏蕾尔贸易总经理李浩源介绍,改革开放后,作为我国对外的重要窗口,广东迎来的不仅仅是琳琅满目的商品,还有相对时尚的消费观念。第一批本土化妆品店也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孕育而生。由于受香港影响较深,这批化妆品店店主基本以经营水货进口品(特指非正规渠道来源的进口品)起家,不太认可本土品牌,因此在十几年的操作过程中,他们从未改变运作模式,即使从现实情况来看,水货进口品的经营难度越来越高。
 
    广东某业内人士认为,以水货进口品为主营方向的老一批专卖店必将走上一条日渐凋敝的道路,“即便抛开进口品监管机制越来越严格不说,他们也很难与丝芙兰、莎莎抗衡。”
 
    此外,这些老店的顾客群体也在老化与缩小。“一部分顾客出国或者外迁,另一部分顾客被下沉的百货分流,而新消费群体又‘供血不足’。老店普遍面临消费群体‘青黄不接’的困境。”李浩源还补充道,老店店主的年龄和观念也制约了这类专卖店前进的脚步,“他们大多已近中年,生活压力小,更乐于追求安逸的生活,改革的动力不足,但这类老店暂时还不会消亡,如果不积极寻求变革的话,这类专卖店未来必然会被富有创新思维的新一代专卖店所取代。”

    连锁系统的现实困境

    在广东,与上述老店一样,以经营水货进口品起家的专卖店还有千色店、妍丽等,不过这些店已经迈出了跨区扩张的步伐。
 
    某业内人士认为,制约区域连锁发展的最大瓶颈是资金和模式。谈及资金,不得不提的是与日俱增的店铺租金。该业内人士透露,妍丽的店址很不稳定,常常一家店开业没多久,就会因为租金太高而转向其他地方。并且这类店店铺数量一般维持在十家左右,因此很难有强大的议价权,议价权不足即意味着难以获得足够的利润空间,以支撑店铺的持续扩张。
 
   千色店是跨区扩张比较成功的连锁专卖店系统,不过时至今日千色店已经拓宽了产品品类,涵盖护肤品、彩妆、香水、内衣、饰品等领域。近一年,千色店加快了扩张速度,不过有业内人士称,他们在广东省以外的许多地区,经营得并不理想,但是也有观点称,集团化运作的千色店并不缺钱,他们加速扩张是希望迅速提高网点数量,为上市做准备。
 
    定位于大众消费群体的娇兰佳人化妆品店,在今年6月份勾画了一幅10年蓝图,将用10年时间开拓1万家网点,欲打造化妆品界的“国美”,不过,每两天甚至是每一天开一家店的速度,遭到了业内人士的普遍质疑。

    受冲击的工业区店

    由于广东制造业发达,外来务工人口多,设立于工业区周边的化妆品店已成了广东的一大特色,而这些店大多集中于珠三角地区。
 
    工业区附近的专卖店,店铺面积小,数量多,单店月产出大约为1-3万元左右。无论是消费群体还是渠道商,这些店都具有很明显的区域特色。李浩源告诉记者,工业区周边的消费群体,由于消费力和品牌认知度不足,容易被店主引导。另外他们工作时间长,与外界接触少,所以对购物的便捷性要求高,对品类的需求则十分单调。而这一渠道的代理商,追求利润的心情非常迫切,“以至于有的店,一个知名品牌都没有。”
 
    在过去的几年里,工业区周边的化妆品店因为背靠着庞大的消费群体,活得“比较滋润”,但是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珠三角地区用工成本上涨,经济发展模式转型,许多工厂纷纷外迁向人力成本更低廉的地方。人口基数下降了,工业区周边的化妆品店相应受到了严重冲击,他们有的搬迁,有的倒闭。
 
    不过李浩源告诉记者,也有一小部分工业区店正在转型,基本的趋势是引进品牌,美化店铺,“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从C类店升级为B类店”。李浩源认为,消费者品牌意识日益提升,必然推动工业区店铺升级改造的进程,这是他们面对激烈竞争时寻求差异化生存方式的必经之路。

推荐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