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化妆品报》记者在首届中国(郑州)化妆品交易会(以下简称CCE)上发现,现场展出的100多个品牌中,仅高端洗护发品牌就占20%,且大多数是洗护发市场的新面孔。
据了解,很多新兴的本土高端洗护发品牌在KA卖场与专营店渠道的选择上,更倾向于后者,专营店成为本土高端洗护发品牌发展的大本营。
但相较于品牌商与代理商对高端洗护发产品的狂热,专营店老板的态度似乎略显冷淡。本报记者采访多家连锁专营店发现,它们要么没有引进高端洗护发产品,要么仅有两三个品牌,与大众洗护发品牌数量差距悬殊较大。北京城关美加美化妆品连锁机构总经理丁金文认为,“高端洗护尚处于起步阶段,真正得到认可还需时日。”
本土高端洗护发品牌机会尚存
据了解,资生堂在2003年将旗下水之密语引进中国,标志着高端洗护发品类在中国拉开序幕。此后,施华蔻、丝蓓绮等外资高端品牌陆续亮相,同时以霸王为首的众多本土品牌也开始进军高端市场。
“炒概念还是做产品?”这是许多专营店老板对高端洗护发产品的质疑。参观完CCE的丁金文表示,对高端洗护发产品仍在观望中,即使看到展会上几十个高端洗护发品牌各出奇招,但依然“不感冒”。“我认为很多高端洗护发产品还只是在热炒概念,找不出这些产品定价高的理由。”
2014年伊始,本土高端洗护发市场动作频频。先有章华推出章华汉草,以名贵中草药配方概念进军高端洗护发市场;接着广州环亚推出新品牌滋源,以“无硅油头皮护理”的差异化定位突围;紧接着富程优家携新高端洗护发品牌芮美丝亮相上海展会,宣称迎接“护发3.0时代”。高端洗护发产品一跃成为行业新宠。
对此,吉林时尚欧亚化妆品连锁店总经理黄相勇认为,“高端洗护发品牌井喷式增长,肯定不乏‘瑕疵品’的存在。所以我们会先仔细考察产品的质量,然后再引进,在专营店渠道激烈的较量中,引进的品牌必须做一个成一个。”
他向《化妆品报》记者透漏,“四年前,我们就开始引进本土高端洗护发品类,当时做所望的宫品,回头客很多,所以现在一直在做他们的产品,接着又做了花男子。”两年前,他又相中了本土品牌优妮,“产品质量很棒,顾客回头率高。”
黄相勇认为,产品质量最为关键。“在我们店里,资生堂水之密语的洗护发产品销量没有所望及优妮的高,其销量比大约为1比4。”在黄相勇看来,本土品牌中不乏精品,只要用心做,产品质量过硬总会有市场。
与黄相勇想法相似的还有吉林长风美妆总经理于明亮,他透露,“去年我开始做优妮与迪诺,今年刚接手芮美丝,这几个品牌的顾客口碑都很不错。”
没有动销就没有市场
在于明亮看来,本土洗护发品牌产品本身质量不错,但其稍弱的品牌影响力是阻碍其快速发展的短板。“高端洗护发除外资品牌被消费者熟知外,新生的本土品牌才刚起步,因此没有动销就没有市场。”
黄相勇透露,夏季是洗护发产品的热销季,该季洗护发产品的销售额能占据欧亚整店营业额的30%,而冬季约占18%。但他也坦言,在高端品牌与大众品牌的博弈中,后者销量更好,无论是广告宣传还是价位,宝洁旗下的洗护发品牌都占足了优势,在消费者眼中是高性价比的产品。
当下而言,高端洗护发产品的价格往往较高。黄相勇认为,“能接受这样高价位产品的顾客有限,而对于那些消费水平较高的顾客,必须有体验,有动销,才能博得其关注。”他表示,在高端洗护发产品质量得到认可的同时,只有厂家动销政策给力,如频繁的促销活动、足够的试用装等,才能有效打开市场。
丁金文也坦言,在很多店里,特别是乡镇店,高端洗护发产品目前还只是摆设,走不了量,更多的目的是提高门店档次。“有一个品牌放在我店里自然销售,一个月只能卖几瓶,没有广告没有动销,这类产品很难推广。”以他的经验来看,目前的新品牌可以集中发展某个区域,打下样板市场后,再推广到全国。“高端洗护市场尚需培育,需要投入大量的广告与动销,不然终端很难接受。”
即使终端“慢热”,但在于明亮看来,高端洗护发市场整体仍呈上升趋势,“目前高端洗护发产品的陈列面占我店里洗护发区的三分之一,我正在物色新品牌,希望能丰富产品线。”与于明亮有同样想法的黄相勇也告诉本报记者,“目前正在考察几个品牌,希望能将高端洗护发的品牌丰富起来,为顾客提供更多的选择,以吸引消费者进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