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05-20
  • 阅读量:1672
  • 来源|化妆品财经在线CBO独家www.cbo.cn
  • 作者|CBO 何辰

根据尼尔森零售商研究发布的数据,过去两年,快消品各品类整体徘徊于个位数增长,且2014年较2013年持续回落,平均增长率是6%,而在这其中个人护理品的增长率达到了8%,相比食品等其他品类较为乐观。

 
CBO记者何辰
 
在其出具的一系列数据中,近两年来,面膜、爽肤水、洗面奶、润肤霜4大品类增长较快,消费者对美白、保湿两大功能需求量最大,本土品牌护肤品类增幅远超欧美、日韩。
 
润肤霜品类占比最大 面膜品类增长最快
 
在2014年1970多亿元的化妆品零售额中,润肤霜278亿,增长率8%;洗发水273亿,增长率1%;沐浴露142亿,增长率3%;洗面乳103亿,增长率8%;爽肤水71亿,增长率12%;面膜64亿,增长率27%;护发素52亿,增长率4%;唇膏15亿,增长率9%。其中面膜、爽肤水、洗面奶、润肤霜4大品类增长较快,尤其面膜品类以27%的增长率领先。
 


 
纯粹的销量增长及整体品类的成长,驱动力更强的是消费升级;而在消费升级中,表现最亮眼的仍是面膜。不过尽管面膜增长由消费升级带动,但面膜产品的高端产品销售比重却却出现了下滑,而爽肤水、洗面奶、润肤霜3大品类的高端产品占比均有明显的提高。
 
 
 
从消费者层面分析,过去两年,消费者的变化提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消费者对精细功能、专业性产品有明显需求;其次,消费者的购买能力能为自己的需求买单,即他们的购买能力较乐观。
 
 
消费者对美白、保湿功能的产品需求最大
 
由于消费者对精细功能产品有更大的需求,品牌需要创新和专业功能实现产品的多样化,这样才能推动个人护理品的持续增长。
 
我们发现:首先,消费者现在比过去更多横向护理步骤,比如护肤要经过洗面奶、调理水、精华液、润肤霜、防晒、隔离霜6个步骤。其次,消费者今天比过去更多纵向多样化产品,比如由过去的洗面奶衍生出手工皂、洁面仪等产品;由隔离霜衍生出BB霜、CC霜等。
 
 
根据社交媒体上有关护肤品的讨论调研发现,中国消费者对护肤品功能和品牌的关注远超于其他元素,其中对产品开发需要特别突出功能性,而对品牌建设的投资回报高于价格与产品的宣传。
 
 
数据显示,在决定消费者购买元素中,“功能”占据37%,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的第一大要素。而在这其中,单一深入功能追求远超过一次性完成多功能,也就是说,消费者对专业性的认可远超便利性。
 
 
另外,根据主打不同功能产品的销售额占比数据显示,在单一功能的诉求中,保湿和美白表现最为突出,成为消费者愿意为之买单最多的功能。这样的趋势同样从消费者在社交媒体上的关注度也可以反映出来,美白和保湿在社交媒体上的讨论声量最大。不过,我们也要看到,虽然消费者对美白最感兴趣,但美白产品效果的好坏,更影响着消费者的长期忠诚度,所以,美白产品其实是一把双刃剑,用美白产品打市场需要真正的实力。
 


 
除了功能性需求,消费者在过去两年另一个变化是购买能力高涨。因此女性护理市场的高端消费也在持续增长,从2008年到2014年洗面奶和乳霜膏类的高端产品销售额比重的持续上升就看得出来。例如,洗面奶高端价位产品的比重从8%上升到了39%。不过,数据显示,与此同时消费者对于促销和实惠产品的需求更高。因此当前更多大众品牌相继推出高端系列,借助洗护进入高端领域,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他们对实惠的期望。
 
 
本土品牌护肤品类增幅远超欧美、日韩 制胜法宝有哪些?
 
由于中国人对商品宣传和质量的不信任,中国人比美国人更看重品牌,而非价格。数据显示,随着近年来本土品牌对品牌价值的认知,中国品牌的护肤品类的市场增幅远超过欧美、日韩品牌,尤其欧美品牌更是走下神坛,持续大幅下跌。
 
 
在社交媒体上也有同样的趋势,消费者对于国外品牌的讨论在递减,关于国内品牌的社交讨论在增加,虽然不激烈。这主要是由于本土品牌在产品包装上下了更多功夫,产品形象与国际品牌的差距更小;并且在价格上,本土品牌也逐渐与国际品牌拉近。
 
 
近年来飞速崛起的本土品牌,制胜法宝主要在于有5个方面:第一,把握对保湿、健康产品的需求,强调草本、健康、专业化;第二,主推黄金单品,针对黄金单品制定有针对性的产品推进策略;第三,差异化的渠道价格策略,充分利用价格优势在保湿产品激烈的竞争中寻求一席之地;第四,对黄金单品给予终端大力度铺货支持,推动其成为品牌的店内必分销单品;第五,强化终端店内执行,包括陈列、促销等,增强与消费者的交流。
 
 
化妆品店和小型超市的增长潜力巨大 线上渠道影响力不容忽视
 
过去两年中,小型超市和化妆品店的崛起不可忽视,尤其化妆品店的店铺数量增多,达到了163129家,铺货权重更高,且销售额保持不断增长。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现代渠道在二三线城市和乡镇还未充分布局,而化妆品店填补了这些低线城市的空白,满足了消费者的购物需求。
 
 
其次,由于渠道专业性更强,高价产品在化妆品店的重要性更大,增长更快。
 
 
第三,线上渠道对线下实体店的影响已经不容忽视,线上护肤品的销售已经占到总体的30%。其中,面膜在线上渠道的销售占比最高,达到64%,这与面膜在新兴的微商渠道的火热有很大关系。
 
从不同角度对比两大渠道,增长与驱动力不同,品类到品牌的竞争均存在差异。
 
 
此外,线上渠道对线下渠道的影响不容忽视,线上销售护肤品已占总体3成。
 
 
线上产品相对高端,但本土品牌也同样拥有机会,需要做好产品布局。
 
 
驱动消费者进店的6大因素是哪些?
 
化妆品店作为个人护理品销售的新兴渠道,店铺需要做到有的放矢。黄金门店应该是面积大于70平米的连锁系统,而且位置最好在公交车附近。而且店老板进货的驱动因素集中在产品好卖、高利润、知名品牌。对应这些驱动力,品牌商应该推出更多有价值感的产品。
 
 
数据显示,2014年驱动消费者进店的前6大因素是:有美导或顾问提供专业意见,有独家产品,引领潮流的店铺,促销活动丰富吸引人,经常有新品推出。
 
 
根据尼尔森的调研分析,未来化妆品牌制胜市场的四大法宝是:一,产品功能多样性;二,本土品牌需要差异化;三,渠道多样性;四,高效开拓零售店铺。
 
(来源:尼尔森零售商研究 唐东)

推荐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