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06-03
  • 阅读量:3280
  • 来源|化妆品财经在线CBO独家www.cbo.cn
  • 作者|

自面膜成为独立的一大品类、越来越多消费者习惯甚至“依赖”使用面膜之后,一众化妆品企业也砸重金抢占面膜市场,从韩束砸4亿元广告布局渠道推一叶子品牌、美即大动作升级产品推新品可见一斑。而继俏十岁品牌在微商渠道年回款超过4亿元、微商日渐火热之后,一叶子、韩后、活泉、金蔻等品牌更是大举攻占该渠道。


CBO记者 何辰

人红是非多,面膜不例外。自2015年2月闹出“七成五面膜含防腐剂可致癌”风波之后,微商假货、激素、荧光剂等针对面膜的以偏概全过激言论、“标题党”一再出现,导致品牌方无奈、消费者困惑的现象。


 (图片来源:百度搜索截图)

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的一份面膜试验结果中的“面膜荧光现象”使面膜又起争议。《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盘点2015年来面膜受到的几大“中伤”和“争议”,以期行业人士和众位看客理智对待面膜及微商现象,去伪存真。

争议一:七成五面膜含防腐剂可致癌?

2015年2月,某网站一篇名为《台湾消基会:七成五面膜含有防腐剂,长期使用导致乳癌》的文章引发疯转,香奈儿、欧莱雅、玉兰油、我的美丽日记、相宜本草、韩束一叶子、森田药妆、韩后、膜法世家、屈臣氏、黛莱美等面膜品牌被“点名”。

《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第一时间发布文章《“面膜含防腐剂致癌”科学还是谣言?揭开化妆品中防腐剂的神秘面纱》(链接:http://www_php168_com/bencandy.php?fid=2&id=30119),对化妆品中“防腐剂”这一成分辟谣。

事实上,消费者和业内人士均不需要“谈防腐剂则色变”。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专家、教授均表示,“防腐剂”是一种可添加至化妆品中的成分,并且该成分必须添加至绝大部分化妆品中。江南大学化妆品系教授曹光群告诉记者,“含有‘水’这一成分的化妆品必须添加防腐剂,以防止产品质量腐坏。”另据了解,化妆品不像食品密封之后打开立即食用完,而要使用几个月,内容物持续暴露在空气中,因此一些不含水成分如粉饼等类型的化妆品,也需防腐剂保证其质量。

专家均表示,“防腐剂”成分不能被笼统称为“有毒有害物质”,防腐措施是化妆品生产过程中必须的一个环节。

而在市面上,化妆品中常用的防腐剂成分已有替代品,其成本并不会比原有防腐剂高出多少;另外,一些保湿性成分、抗氧化成分也具有防腐功能。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更加安全的防腐成分,“根据GNPD的查询显示,过去一年来全球共有14928个产品宣称不含尼泊金酯,即对羟基苯甲酸酯。”德国德之馨股份公司市场总监梅鹤祥称。


(图片说明:中国面膜产品常用防腐剂成分及国标)

对比国内外化妆品法规,《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了解到,欧盟最新限量的“丙对苯”和“对羟基苯甲酸丁酯”两种防腐剂均不在我国防腐剂限量列表中;欧盟已经禁止在膏霜类化妆品中添加的“甲基氯异塞唑啉酮”(MCI)和“甲基异塞唑啉酮”(MI)两种防腐剂,仍存在于我国法规的“限用防腐剂”列表之中,两种防腐剂的限量分别为0.0015%(MCI和MI的浓度比为3:1的条件下)和0.01%。
    
争议二:微商面膜多出自黑作坊 添加激素成公开秘密?


(图片来源:百度搜索截图)

2015年4月,央视新闻曝光部分微商热销面膜添加糖皮质激素的现象,引起舆论极大的关注。国家检测机构工作人员也无奈坦言,“目前市场上已知的共有100多种糖皮质激素,但有检测标准的仅41种,远落后于市场发展”。

是否真如上述截图标题所说,“微商面膜多出自黑作坊”、“添加激素已成公开秘密”,在微商渠道购买的面膜“不安全”呢?

事实上,上述央视新闻节目中,央视记者只表示提供检测的面膜均为“在微商渠道销售的面膜”,并未提供具体面膜来源,而“假货问题”是微商渠道一直被诟病的难题,一众“躺枪”品牌商俏十岁、黛莱美等均在第一时间发声“喊冤”,表示送检产品中并无涉及企业正规生产的“正品”。

资深护肤专家冰寒告诉《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在微商兴起之前,“添加激素”这种情况早已大量存在于美容院或其他渠道,“并不是微商出现后才有的新现象”。广东省日化商会秘书长余雪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应该因为一个“点”出问题就去怀疑、批判、打击一整个“面”,应当依据具体数字说话。

冰寒认为,消费者应当选择“可信赖”的品牌和渠道,微商渠道也有产品来源“正规”与“不正规”之分。

涉足微商渠道的面膜品牌纷纷行动为微商“正名”。大有“微商代言人”之势的韩束微商CEO陈育新曾公开表示,“微商是一种健康的社会化营销”。其在最近的一次“解毒微商”行业会议上发起“解毒面膜”(三无面膜受害者免费送韩束面膜)的活动,针对外界对微商“三无、传销、骚扰”三大质疑,发布帮助微商渠道健康成长的“微商五条”,表示“假货劣质、没有质保条件不是微商”、“无体验分享不是微商”。

争议三:面膜测出荧光现象“涉嫌”含有荧光剂?

2015年5月,中消协发布一组面贴膜测试结果,显示经过比较试验结果,购买于不同零售终端的26款面膜样品均符合我国化妆品卫生规范要求,未检出激素,唯独资生堂和SK-II样品被测试出产生“荧光现象”。

面膜被检测出荧光现象,是否意味着含有荧光剂成分?

事实上,在中消协所公布的内容中,明确表示“基于目前我国缺少针对化妆品中荧光增白剂的检测方法”,比较试验“只能检测样品是否有荧光现象”,试验选用食品包装中荧光检查方法进行测试。两款面贴膜样品有荧光现象产生,只能说明其产品中“含有能够产生荧光的物质,但无法判别是否为荧光增白剂”。

资料显示,荧光剂是一类能发出荧光物质的统称,它可通过光学上的补色作用起到“增白”的效果。而关于“荧光反应”,自然界中有荧光反应的物质处处都有,包括各种荧光染料、维生素A、E、B2及B12、从石油提炼出的各种化合物、天然洗洁剂、酚醛树脂、含丁二烯的橡胶和塑料、尿醛树脂、萤火虫、荧光鱼、人体蛋白质、纸钞等。

台湾著名化妆品配方师林志青明确表示,“能产生荧光反应的物质不能代表有荧光剂。”他举例称,维生素A具有5个双键,在波长328nm的紫外光下具有最强的荧光现象,所以用紫外灯检测时能观察到维生素A的荧光反应,但维生素A并不是荧光剂。

林志青还强调,验钞笔只能帮助看到荧光反应,但没有办法判断荧光反应到底来自水杨酸、维生素A、维生素E等化合物,还是来自荧光剂。

著名成分专家李鑫则以亲身使用经历证明,被中消协测出有荧光现象的SK-II面膜,其使用过数十贴,且照过visia,伍德灯这2种能检测到面部皮肤荧光残留的仪器,均未发现任何面膜荧光残留现象。

林志青还表示,国内机构在做科学研究调查时,可以多方面参考其它国家的规范或寻求专业机构协助。

推荐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