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安徽专营店,就不得不提美林美妆。作为一家以校园店起家的化妆品连锁,美林美妆年销售额以50%以上的速度递增。2012年4000万元、2013年6000万元、2014年1亿元、2015年1.5亿元。其惊人的业绩背后离不开掌门人武清林对市场的把握,从校园店转战商圈店,从线下转战线上,从专供产品转向自有产品,他究竟是如何思考的?
记者 张明 合肥报道
8年培育 顶住压力转战商圈
在早期的发展中,美林美妆并没有像众多连锁店一样抢占商圈,而是抓住了校园店的空白。“商圈店成本太高,房租就是一道坎。”据武清林透露,美林美妆当时并没有贸然进驻商圈,而是选择了校园店。当时正值安徽高校扩充阶段,店铺的人流量可以得到保障。为吸引这部分学生进店消费,美林美妆力求“薄利多销”原则,将店铺打造成一个“专注于服务大学生的日用化妆品连锁超市”。沿着这个思路,美林美妆平均客单价仅有40元左右。“年轻消费者占比高达80%以上,美林美妆挣的是‘辛苦钱’,产品销售主要靠走量,平均毛利率仅有30%—35%。”武清林告诉《化妆品报》记者。
在其店铺内,货架简单、商品丰富、价格便宜是最大特色,商品陈列重在突出商品,并没有突显陈列道具。韩束、相宜本草、花肌粹、花本一品、资生堂等护肤畅销品销售基本能达到“买二送一”。除护肤外,武清林一直通过大日化类的产品吸引消费者。在美林美妆店铺内,大日化类的产品接近40%,消费者不仅可以买到洗发水、沐浴露、洗衣液等基本生活用品,同时能在中岛区、背柜以及堆头淘到创可贴、棉签、垃圾袋等各式样的小商品,1元到10元的商品应有尽有。武清林表示:“美林美妆进店人数太多,小店日客单数能达到300-500单,大店日客单数超过1000单。”
△武清林
对校园店的挖掘使得美林美妆的生意规模以过50%的速度成长——2012年4000万元、2013年6000万元。2014年下旬,美林美妆通过整合肥东强势店铺伊美堂,门店数达到36家。也是在这个节点上,美林美妆对校园店的覆盖基本完毕,武清林开始把目光转在商圈上,花大手笔于2014年末以及2015年初新开一家旗舰店以及一家形象店。据《化妆品报》记者了解,旗舰店店租每年达260万元,形象店高达570万元。这两大店铺的开张也预示着美林美妆正式从校园店转型到商圈店。武清林坦言,这两家店铺一旦亏损,美林美妆整个资金流有可能陷入“坍塌”。 尽管压力巨大,武清林仍然硬着头皮做了开店决定。
在武清林看来,美林美妆深耕合肥市场8年,近3000SKU的店铺涵盖了高、中、低端商品,成功把握住年轻消费者的脉络,已经成为当地一块“金字招牌”。其次,美林美妆直供以及专供产品占比达到20%以上,自有产品占比超过5%,在消费者优惠以及促销方案的选择上更加灵活。不仅如此,美林美妆平均工资高出其他专营店30%以上,达到4000-4500元左右,成功激发了BA以及店长的销售热情。
这些因素的总和使得武清林顶住了压力,其旗舰店以及形象店年销额接近美林美妆总销售额的1/3。以美林美妆淮河路步行街形象店为例, 230㎡的美林美妆步行街形象店日均销售额达8-9万元。该店店长田家梅介绍,该店日均客单数远超1000单,最多达到2000单。同时,据美林美妆相关仓库人员介绍:“得益于这两家店铺,美林美妆日出货额日均达30-40万元,最高时超过100万元。”
线上与自有品牌任重道远
除了转型店铺外,武清林也在“琢磨”零售店的其它出路。就目前而言,武清林主要将目光聚焦于线上运营以及自有产品的开发上。“对于零售店铺而言,专注于线上渠道以及开发自有产品是拥抱当下的一种趋势,但这两块业务对于我来讲,我都信心不足。”武清林坦言。
据悉,美林美妆的线上业务主要聚焦于微商城以及网站开发。“微商城已运营一段时间,网站还正在研究阶段。”武清林表示,微商城销售品类涵盖护肤、面膜、季节性用品、彩妆、生活用品等多种品类,与线下实体店铺的价格基本保持一致。武清林表示,由于对互联网缺乏了解,微商城被交到一个专门的电商团队进行运营,自身只负责投资。据他透露,目前电商部门有两名负责人,为了激励电商部,两名负责人可按照盈利的30%的股份分红。
据了解,线上销售额仅占美林美妆整体销售额的0.5%以上,处于明显的亏损状态。“将电商团队完全交给年轻人才有成功的可能。”他不参与电商负责人组织的一些护肤知识以及销售技巧的课程。他表示:“对于线上板块,只要亏损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就会继续运营下去。”
自有产品同样是武清林关注的事情。在美林美妆店铺内,其贴牌生产的棉签、湿巾、抽纸、垃圾袋等十余种商品占比高达5%以上,其比例将逐步提升至8%-10%。武清林表示,专营店发展到一定阶段,自有产品将是一个发力点,通过提升自有产品的占比更利于形成差异化竞争。
与线上渠道一样,武清林对此也表示“信心不足”。“店内的自有品牌Melyshop面膜月销售量仅7万-8万片,对于整体面膜销量来讲还是有一定差距。”武清林表示,现阶段还是积极拥抱直供以及专供产品,自有产品的开发仍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