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台湾某大学教授发表刊文,称男性个人卫生用品中含塑化剂,使用过度易导致男性不育。对此传言,接受《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专访的多位国内相关专家和品牌商表示,塑化剂不属于沐浴乳、护肤品等个人护理品的添加成分,此说法不可信。
CBO记者 邵长松
近日,台湾一大学教授刊文表示,塑化剂进入男性体内会抑制睪固酮分泌,造成睪丸功能低下,并称男性个人用品中含有此类物质。《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就此请教业内部分专家获悉,目前国内正规的厂商并不会在化妆品中蓄意添加塑化剂,包括正规的香水企业也已找到了相关替代成分,因此,这一论断不足为信。
台湾再现塑化剂疑云
据新华社台北16日报道,台湾成功大学教授李俊璋的研究团队发现,当体内塑化剂浓度愈高时,体内睪固酮及游离睪固酮会随之降低,睪丸功能明显受到影响,严重时可致不育。
报告指出,成年男性体内塑化剂来源主要分为三类,分别是塑料包装的食物,香味较浓的个人卫生用品及白酒类制品。在对照试验中,不育组相比较于对照组,由于在香味较浓的个人卫生用品中,沐浴乳、洗发露、刮胡膏及香水使用量较高,因此其塑化剂浓度也较高。对此,李俊璋表示,塑化剂为一种定香剂,香味越浓的产品含量可能越高,建议尽量少用。
然而是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沐浴乳、洗发露、香水等使用量较高的男性相较于其他男性更容易导致不育?塑化剂对于男性生殖健康确有影响,但仅限于其中部分种类。
包装或可“迁移” 香水企业也已找到替代物
有分析人士告诉《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其实对人体有害的塑化剂应当为“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此类物质会导致生育畸形。主要存在于香水、指甲油等彩妆产品中,其主要功能为增塑及香精的增溶。在男士护肤品中,也存在此种物质,不过得以具体配方为准。其认为,塑化剂虽然对人体有害,但不能说明该种物质来源于沐浴乳、洗发露及香水中。换言之,不能够轻易断言是男性个人卫生用品过量使用对男性生殖健康产生影响。
前上海家化集团科研总监李慧良告诉记者,不排除塑化剂通过包装向内容物转移的可能,他称之为“迁移”。“在化妆品原料目录的8700多种原料中并不存在塑化剂等物质”,李慧良表示,如果化妆品中含有这类物质,很可能是包材中的塑化剂迁移到内容物当中。
至于是否会产生危害,李慧良解释道,这种物质虽然迁移到化妆品当中,但由于量极其微少,因此并不会对生殖健康有太大影响,但不排除累积效应。“由于人体自身代谢需要一个过程,排出此类物质时间可能过长,因此容易形成生物富集”。
此外,由于塑化剂能够长时间保持香料香味,因此在香水及指甲油中被经常使用,因此邻苯二甲酸酯常被作为定香剂。相关人士表示,目前市场上的香水中绝大多数并不存在此类物质,但不排除有不法商家铤而走险。
南京圣美伦香水有限公司总经理周信钢表示,早在五年前,正规公司就不在香水中添加塑化剂等物质保持香味,改换异丙醇替代。相比于塑化剂价格虽然有所提升,但其安全性较高。
国内尚缺对化妆品中塑化剂的监管
“事实上,塑化剂这个概念是从台湾传过来的,正确的叫法应为增塑剂。”德之馨有限公司销售及市场总监梅鹤翔博士告诉记者。增塑剂其实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早在多年前欧盟就制定过相关标准。
记者了解到,根据欧盟新标准的要求,DEHP(邻苯二甲酸二己酯)、DB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BBP(邻苯二甲酸苯基丁酯)将被限制在所使用的PVC材料,油漆,涂料,油墨,塑胶,印刷,纺织,化工产品,包装中。
此外,相应的DINP(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DP(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和DNOP(邻苯二甲酸二辛酯)也限制在儿童玩具和服装及所有可能被放入口中的物品中使用,上述6种成分的含量不得超过0.1%。其所涉的产品不仅包括36个月以下婴童的玩具、服装和护理品,还包括了其他年龄段儿童使用的可能会被放进口中的所有物品。
由于2011年台湾地区爆发塑化剂风波,早在2011年6月,我国卫生部就明确表示,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已经被列入非食用物质“黑名单”。同期,各地区有关部门加大对相关食品、食品添加剂检查力度,清查与塑化剂相关的产品。
虽然塑化剂在食品中的添加被明令禁止,但是国内相关法律目前并未对化妆品中添加塑化剂有明确规定。
业内人士指出,塑化剂其实是一种环境激素,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利用,该研究不能证实是沐浴乳、洗发露及香水等物质中的塑化剂致使男性生殖能力减弱,日常接触的塑化剂均有可能是罪魁祸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