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网购的庞大成交数字背后,到底存在哪些隐患?12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国家发改委)发布全国首份《“双十一”综合信用评价报告》(以下简称《评价报告》)。《评价报告》显示, 750万件促销商品中,有52.99%出现事先提价、当天降价的情况,少部分商品甚至提价高达200%以上。其中,化妆品是价格欺诈的一大灾区。
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布《2015年“双十一”综合信用评价报告》,这是其发布的首个“双十一”信用评价报告。作为热门类目之一,化妆品也被特别点名,护肤和香水等被曝失信行为较高。
大数据监测显示:双十一整体让利明显
据悉,此次《评价报告》是在大数据监测分析的基础上,中国改革报社联合国家信息中心、中诚信、奇虎360等单位,对“双十一”期间的消费信用数据进行梳理、提炼、评估而得。
据《中国改革报》相关负责人介绍,《评价报告》共监测到今年“双十一” 期间淘宝、天猫、京东等11个电商平台上的1.72亿件商品,涵盖商品类别、商品价格、消费人群、消费地域、投诉、退货、广告词使用等多项监测内容,监测数据涵盖2015年11月1日—11月15日期间新闻媒体、微博、博客、贴吧、论坛、视频等205.7万条。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网民数量已达6.68亿,其中网络购物用户的规模以3.61亿占据半数以上。而从2008年发展至今,“双十一”已逐步发展成中国电商行业最大规模的商业促销活动。今年更是达到高峰,全网“双十一”全天的总成交额达到1229.37亿元,产生6.78亿个包裹数。
《评价报告》显示,通过大数据抽取的7大电商平台全年价格趋势可以看出,双十一”期间整体价格让利明显,其中,天猫促销商品“双十一”当天的价格相比上月有大幅下降,服装配饰是降价大头儿,大部分护肤和香水用品也加入了降价大军。
价格陷阱不容忽视,化妆品失信行为占比超5%
尽管在今年“双十一”期间,商品总体价格虽低于全年水平,但价格欺诈现象不容忽视。
《评价报告》显示,今年11月11日~15日,涉及电商平台、电商企业、物流公司、第三方支付机构、消费者等主体的失信案例数量同比增多57.49%。且在媒体和网民曝光的失信案例中,涉嫌售假类占比最大,高达44.82%,同比上升18.2%;其次是价格欺诈,占7.99%;网络诈骗紧随其后,为6.98%、劣质倾销占6.74%。由此可见,产品质量、价格欺诈、数据注水、售后服务、误导宣传、物流配送等成为“双十一”期间曝光量最多的问题。
欺诈手段多表现为,部分商家通过虚构原价等手段设置价格陷阱或以 “低价”进行宣传销售。据《评价报告》数据称,750万件促销商品中,有52.99%出现了事先提价、当天降价的情况,少部分商品甚至提价高达200%以上。与两个月内的历史低价相比,“双十一”当天的促销价格中有53.6%的商品实际上是上涨的,实质性下调的只有34.6%。
这一问题在畅销商品中尤为突出,先涨后降的情况占到了惊人的75.52%。其中,电子产品和服饰行业是失信重灾区。化妆品、食品饮料、母婴用品和家居用品等被曝光的失信行为也较多,占比均超过5%。
此外,该《评价报告》认为,电商在价格、物流、售后、支付、交易、质量等方面诚信有了很大进步,但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CBO记者 侯欢欢据国家发改委《“双十一”综合信用评价报告》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