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09-09
  • 阅读量:2111
  • 来源|化妆品财经在线编辑综合
  • 作者|侯欢欢

近年来,行业整合速度逐步加剧。国际美妆巨头欧莱雅、雅诗兰黛、科蒂等纷纷通过并购其他高端品牌来进一步加强自身实力;而实力居中的露华浓和伊丽莎白雅顿却在困顿中业绩一去不复返。不乐观的市场形势下,“抱团取暖式”的合并成为露华浓和雅顿扭转颓势的选择。


 
CBO记者 侯欢欢 编辑综合

这一次,露华浓和伊丽莎白雅顿彻底“一家亲”了。据外媒报道,9月7日,露华浓以8.7亿美元完成对伊丽莎白雅顿的收购。对此,露华浓方面认为,二者联合后,不仅在生产采购方面更具话语权,同时还能加强亚洲等市场业务。更重要的是,双方联合后,露华浓有了重组债务的机会,且其将成为年销售30亿美元的美妆巨头,在与其他美妆巨头竞争时,有了更多的筹码。

那么,到底是何因素促使这两家结合在一起?

香水业务拖了后腿,伊丽莎白雅顿业绩跌跌不休

《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查阅资料发现,于2012年收购Give Back Brands公司旗下贾斯汀•比伯和Nicki Minaj两大名人香水品牌的伊丽莎白雅顿业绩开始持续下滑,其中,香水业务为下降重灾区。2014年,雅顿试图通过裁员、削减成本、关闭效益不佳零售点业务、终止部分香水代理合约等举措进行改善,然而并没有很大的效果,甚至因为这些举措,致使韩国LG集团放弃对它进行收购。

然而,伊丽莎白雅顿并没有放弃自救。以中国市场为例,2015年1月,雅顿宣布进军微商,推出渠道专供产品,试图接近消费者,扭转颓势,并于同年11月份收购高端护肤‘Manicube’,扩展SPA及办公室美容服务事业。而且此前,伊丽莎白雅顿中国市场部负责人还曾对记者表示,伊丽莎白欲通过打假、降价、投广告等一系列政策来重振中国市场。

令人遗憾的是,雅顿类似的调整举措未能奏效。在其2015年9月的财报中,其国际市场仍下跌6.9%。直到露华浓宣布将并购伊丽莎白雅顿时,伊丽莎白雅顿2016财年第四季度的亏损大幅度收窄,从2015财年的2.463亿美元缩窄至7,437万美元,香水业务仍是其业绩下滑的主因。

境遇相似,露华浓看好香水品类

与之相似的是,早在2013年底,露华浓因其在中国大陆业绩下滑严重,宣布退出中国市场。然而,2014年至今,露华浓在国际市场各季度业绩表现也是起起伏伏,其中,亏损次数居多。更甚者,在今年年初,露华浓最大股东还被曝出有意出售其控股股份,今年2月,因业绩难看,露华浓前CEO Lorenzo Delpani下台,股民还推高其股价来“庆贺”。

在困境重重之下,露华浓也曾做出相应努力。如2015年5月,露华浓在业绩亏损的背景下,仍违背市场趋势进军香水市场,收购英国香水管理公司CBBeauty Ltd. 及其英国香水分销商SAS & Company 。对此,Lorenzo Delpani曾解释:香水业务将为集团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对露华浓来说是首要发展任务。2016年2月,露华浓试图换帅来提升业绩;6月初,更是收购科蒂手下的专业甲油品牌Cutex,来扩充其彩妆线。

据了解,目前露华浓的香水业务在全球范围内的运用情况良好。

抱团取暖后,业绩上涨指日可待?

 
据悉,露华浓和伊丽莎白雅顿正式合并后,彩妆仍是其最主要的部门,占比为31%;其次是香水,为28%;护发和美容产品紧随其后,分别是18%和10%;护肤和美甲则分别是7%和6%。另据了解,北美仍是露华浓最大的市场,占比59%;其次是EMEA(欧洲、中东和非洲),占比为23%;亚洲和拉美各占12%和5%。

不仅如此,Scott Beattie 将加入露华浓董事会成为非执行副主席,同时,其还会以顾问身份辅助Fabian Garcia 的决策,而伊丽莎白雅顿高管团队的其它成员都要向Fabian Garcia 汇报。伊丽莎白雅顿即日起从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退市,同时继续以露华浓作为母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代码“REV”)交易。

露华浓方面认为,双方联手后将在生产采购方面更具话语权,也可以加强亚洲等市场的业务,优化分销网络。届时,露华浓预计协同效应最终可以节省1.4亿美元成本。

对此,美国商业资讯网Business Wire分析,双方联合不仅可以扩大品牌门类,在经营领域和渠道高度互补,同时,其覆盖范围也将扩大。如露华浓的产品遍及全球130多个国家,而雅顿除了全球布局之外,更有大中华地区的良好信誉。

 

推荐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