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11-16
  • 阅读量:2011
  • 来源|化妆品财经在线
  • 作者| 刘李军

这个金九银十的倒掉,应该让更多人开始嗅到了一丝危险的气息。如果变革一定要付出代价,当下就是代价。


化妆品财经在线执行总编  刘李军

坐在上海某高档写字楼的办公室里,一向意气风发侃侃而谈的王杨(化名)突然有些颓废。作为一个以线下渠道为主要销售通路,且专营店渠道的销售在整体销售中占比达到了60%以上的国产品牌,今年下半年巨大的销售压力,让身居CEO位置的他无所适从。

“今年大概只能完成年初所定下的销售目标的6成不到。我在这个行业干了三十多年,从来没像今天这样迷茫过”。在对记者说这句话之前的一个月,他将一起工作了多年的左膀右臂——公司的营销副总介绍去了另一家公司,这家在业界小有名气且有风投介入的公司,面对业绩压力,需要对股东有所“交代”。

>>> 彻底“萎了”的金九银十,让多少人懵逼了

刚刚过去的十月,化妆品零售像入冬的天气一样寒风阵阵。根据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的数据,2016年10月化妆品零售总额绝对量为186亿元,同比增长仅4.0%。而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对全国50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的监测,10月份化妆品零售额反而同比下降了1.6%。



在熬过了传统意义上的“淡季”之后,原本被众多品牌和零售店主寄予厚望的“金九银十”,以一场彻头彻尾的萎靡不振击垮了无数“王杨”的信心。

如果要追溯这一场“萎靡不振”的起点,时间节点甚至可以提前到一年以前。

2015年8月18日,《化妆品财经在线》承办首届“百强连锁会议”,娇兰佳人董事长蔡汝青现场爆料,娇兰佳人2015年6月零售额出现了7个百分点的下滑,而且这种下滑“很难从以往的经验来解释销售突然下滑的原因,从各个数据也分析不出来”。

2016年年初开始,《化妆品报》、《化妆品财经在线》、榜样的力量团队以拉网式的深度调查,走访了湖南、河北、新疆、内蒙古、陕西、山西、湖北多个省市的市场,从记者们调研的情况看,今年大多数专营店的销量和利润都在下滑,不少门店的销量下滑幅度在20%以上,部分门店甚至下滑幅度达到50%。

终端销量的变化,反映到产业链的上游,就是无数品牌的生和死。

>>> 今日的一切,是来自消费者的“报复”

专营店渠道的下滑每个店有各种各样具体的原因,但总体上来说,其核心原因是专营店及其背后供应链的发展没有跟上消费者行为习惯的改变,导致化妆品店对消费者的引导能力在不断下降。

一直以来线下渠道的导购担负着消费教育和“意见领袖”的双重身份,美导推什么消费者买什么的基础是消费者对门店的信任。但是长久以来,线下渠道错用了这种“信任”,并没有真的把消费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而是用“利润的多少”、“跟品牌客情的生疏”等作为了是否“主推”的依据。



即使是专营店渠道的翘楚——屈臣氏,这么多年来也并没有在这方面作出榜样,相反是变本加厉,屈臣氏的销量排行中,其自有品牌永远排前三,强迫美导卖自有品牌更是已经臭名在外。前不久,在网上一项关于“你为什么不想进屈臣氏”的调查中,“导购跟在屁股后面推销”高居第一。

当很多人憋着一口气而且憋了很久之后,“墙倒众人推”就会真的发生。

>>> 国产品牌该警惕了,对信任的透支是竭泽而渔

长久以来,最擅长运用“美导”群体来推品牌的,应该算是国产品牌。正是凭借人海战术和终端拦截,国产品牌和外资品牌形成了一个硬币的两面,外资品牌凭借知名度拉流量,国产品牌通过给渠道利润保护,让美导在终端拦截客流。

这种模式发展到今天,正进入一个巨大的困境。

因为长久的“积恶”,让“美导”群体在慢慢失去消费者的信任。但是在激烈的竞争下,绝大多数国产品牌出现了“营销短视症”,不愿意舍近求远去挽回“信任”,而是通过“贴花”等形式,继续透支“美导”的信用。

导致的结果是,《化妆品财经在线》在山西调研的时候,当地排名靠前的某代理商透露,他公司品牌给美导的“贴花”甚至已经超过了美导的工资。这种畸形的“贴花”显然难以长久。

当很多品牌发现“贴花”不管用了的时候,打折就成为了唯一的出路。根据《化妆品财经在线》的观察,很多品牌在线下渠道已经长期处于低折扣倾销的状态。刚刚过去的双十一,则成为一场折扣的狂欢。国产品牌在网上的平均折扣基本上到了2.5折到5折之间。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商品的价值决定价格,当一个品牌只能靠不断加大打折力度才能销售的时候,就说明这个品牌的价值在下降。如果价值持续下降而不能有改变,我们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倒下。


推荐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