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如银盘,肤如凝脂,从古至今,美白是中国女性亘古不变的话题,在庞大的化妆品市场中,美白护肤系列也是各品牌的兵家必争之地。不过,随着违法添加的案例频出,以及美白特证政策的出台,这一品类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愈发为消费者所关注。美白的机理究竟是什么?从原料筛选、产品审批到包装设计,究竟一款好的美白产品是如何被打造出来的?
CBO资深记者 唐雅倩 上海报道
8月29-30日举办的PCHI首届行业峰会,着重讨论了防晒、美白这两大话题。美白分论坛上,皮肤病研究权威、检验机构专家、知名化妆品企业技术总监等大咖齐聚,从亚洲人的色素沉积,美白产品的原料筛选,产品评价与审批,乃至产品包装等各个方面详细阐述了美白产品的开发思路。从海量信息中,我们筛选出了以下“情报”。
>>> 1、 黑色素并不坏,美白的机理是什么?
从古代女性们使用铅粉化妆,内服砒霜美白,到如今的各类美白产品,可知中国乃至亚洲的女性对“白”的追求可谓孜孜不倦。那么,对于黄种人来说,“白”究竟能否实现?
空军总医院皮肤病医院院长刘玮
实际上,肤色是由固有肤色与可变肤色决定,固有肤色由基因决定,可变肤色则可由内因外因而改变。而且,不同人种的色素种类、数量、形态、分布位置均不一样。空军总医院皮肤病医院院长刘玮介绍,按照肤色分类,白种人都是1、2型肤色,而黄种人基本都是3、4型肤色。用北京工商大学教授董银卯的话来说,“白人不用白,黑人白不了”,因此以白为美又处于中间肤色的黄种人对于白皙有着相当执着的追求。
人为什么会变黑?现代科学认为人的肤色由色素决定,主要路径为外部刺激(如紫外线)或内部刺激使得黑色素合成,黑色素通过转运进入角质细胞,继而使肤色发生变化。
基于这一观点,除了防晒产品之外,大多数的美白产品都致力于与黑色素这一“敌人”对抗,比如常见的“熊果苷”,就是通过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来减少黑色素的合成,果酸可以促进角质剥离使黑色素排出,维生素C及其衍生物能还原已生成的黑色素,再如OLAY常用的“烟酰胺”就是抑制黑色素的移动来达到美白目的。
当然,黑色素并不坏,而且它还是人体天然的光谱紫外线吸收剂,也是有效的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捕获剂,是皮肤屏障的重要组成。董银卯指出,无论是研发还是消费使用,都需正确看待肤色以及色素的保护功能,“过度减少黑色素会影响皮肤的安全性,使得抵御紫外线的能力降低,佳丽宝白斑事件的主要原因就是产品中的杜鹃醇使得黑色素减少过多。”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董银卯
了解黑色素之后,可知一款产品需含有美白原料才能称之为美白产品。但一种产品并非只能添加一种美白活性成分,诺斯贝尔研发总监邱晓锋表示,开发美白产品时可多靶点、多层次地使用各种有效美白活性成分,起到高效协同的作用,比如上文所提的熊果苷、烟酰胺等都可以复配使用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 2、美白产品开发有哪几个热门方向?
除了黑色素之外,在场大咖们对影响肤色的因素还提出了另一种观点。邱晓锋表示,美白不应该仅仅是肤色变浅或是死白,更应该追求均匀、具有光泽的健康肤色,因而防晒、抗炎、抗氧化这三个功效也是开发美白产品的重要方向。
从左至右:教授级高工李慧良,欧诗漫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总监霍刚,珀莱雅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监蒋丽刚,诺斯贝尔研发总监邱晓锋
董银卯也认同美白问题应该综合解决这一观点。他表示,除了固有肤色类型之外,肤色是否白皙还存在一种相对性,即皮肤的粗糙度与水含量,以及血液循环量和皮肤暗沉都会影响肤色的观感。对此,董银卯提出了“美白四部曲”。
轻炎美白:利用甘草等原料,清除炎性因子来适度抑制黑色素合成;
莹润美白:利用枸杞根、山茱萸等原料进行补水保湿,使细胞充盈;
活血美白:利用当归、丹参等原料促进皮肤微循环,改善局部皮肤代谢,使色素逐渐消散,增加皮肤的红色色素含量,肤色就会变得红润;
去黄美白:日晒和机体代谢会使得胶原蛋白变性,产生棕黄色垃圾,导致皮肤暗黄,对此可利用芦苇等原料清除自由基,提亮肤色。
“综合这四个路径,可以开发出一个全面的美白产品甚至是一套各具主攻方向的产品系列”,董银卯表示,利用植物原料开发美白产品重在将各个优质原料的功效发挥到极致,并利用合理的搭配达到美白诉求。
美白原料要想发挥功效,除了本身的特性之外,提高皮肤利用度也同样重要。珀莱雅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监蒋丽刚表示,美白活性原料通常具有还原性,在配方设计时需要考虑对这类原料的保护,需要利用稳定剂或隔绝氧气的包装等,比如,如今市场上风靡的安瓶及冻干粉类精华都能够较大程度地保证原料的活性,其中,倩碧VC精华修复液就是将维C冻干粉与精华分离包装,使用时需要混合,并且要在7日内用完。
邱晓锋也认为美白产品的配方设计对发挥功效有很大的影响,他指出,面膜作为密封包装、一次性使用的产品,可以作为美白原料的极佳剂型或载体,“面膜单次使用剂量大且渗透效果好,目前已经在美白产品市场中占到四分之一的份额。诺斯贝尔作为国内最大的面膜生产企业之一,目前也正将提高面膜中活性成分的稳定性、皮肤利用度等作为重要研究课题”。
>>> 3、安全问题频发,如何从源头杜绝?
美白产品的安全性成为了聚焦问题,对此,几大研发总监都表示,产品安全性的最大前提就是要合理使用国家批准的化妆品原料,不可非法添加汞、铅、砷等有害原料。
除了使用安全原料之外,企业也要注重原料的生物利用度。教授级高工李慧良表示,“白斑事件”中佳丽宝的每个产品其实均合格、安全,只是叠加使用就导致了杜鹃醇成分过量。
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研究员程树军博士
同时,美白产品的测试与评估对于产品的审批上市、安全保证也相当重要。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研究员程树军博士介绍,美白产品的体外评价主要有化学方法(酪氨酸酶抑制效果等)、细胞方法(细胞活性、黑色素含量等)及皮肤模型方法(基因测试、酪氨酸酶活性等)。
“国内化妆品行业目前在功效评测这一方面的发展还相当有限,缺乏证据支持、生物学技术及人才”,程树军表示,多数化妆品公司没有建立体外测试系统,对于产品的测试大多都交给国外机构,他建议,不管是自建评测系统还是与第三方实验室合作,国内化妆品企业需要重视产品评测,“没有技术就不能相互交流进步”。
自从2013年美白产品被纳入特殊用途化妆品以来,国家食药监局对于美白产品的申报和生产销售方面的管理更为严格,此次会议上,包括邱晓锋及欧诗漫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总监霍刚等大咖都表达了申请美白特证过程中所遇到的疑惑。
对此,对产品审批颇有心得的蒋丽刚介绍了不少经验,“珀莱雅在政策敏感度上相当高,不仅早期申请了多个美白特证,也尽早申报了高防晒指数的生产许可,使得品牌SPF50+的产品在新规初出时即可上市”,他举例表示,由于中国没有指定的美白原料,因此企业申请时尽量参考前人已通过的配方;申请材料尽量保守,材料上的每个字都要有据可循;参考欧美、日本已有的指定美白类原料;多请教外部技术类、法规类专家等。
>>> 4、颜值经济下,什么样的包装让产品“自己说话”?
上海家化首席设计师徐军
作为各大品牌的必争之地,美白系列在色彩运用和产品形象设计中都颇下功夫,如何在保证品牌格调的基础上,让美白产品更具吸引力?此次峰会上,佰草集太极泥设计师、上海家化首席设计师徐军给出了四个方向。
简洁明了:极简、干净与美白这个品类有很强的关联,比如IPSA自律循环美肌液、香奈儿珍珠光感净白系列等都使用了这种极简风格,“不过,这种设计很难,有可能包装很简单,结果让消费者看了就忘了”。
纯净的白色和银色变得流行:雪花秀、后、娇兰、欧舒丹等品牌都拥有丰富的产品配色,有些还搭配了许多装饰以形成品牌独特的印记,但美白系列大多采用白色和灰色,也许是为了看上去“美白”。
单一色调——品红、粉红、亮粉绿形成美白的美:资生堂新透白系列添加了保加利亚玫瑰,即在包装中使用玫瑰色以形成联想,并配以优美形态的瓶形,很有小清新的感觉。
文化和艺术的融入让美白更诱惑:黛珂与设计师Marcel Wonder合作的亮采美白系列,将古典花纹嫁接到现代设计上,形成了独特的韵律美;佰草集使用竹节图腾,中国古典文化中象征身份的印章元素,象征团圆的团花元素,形成了佰草集容器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