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01-11
  • 阅读量:4205
  • 来源|化妆品财经在线
  • 作者|张慧媛

如果要用几个词总结化妆品行业的2017年,“收购”必须上榜。传统上以为,收购是公司壮大的最直接方式,但除了单纯获得体量增长,还有哪些因素是收购玩家看中的?我们通过梳理化妆品行业在2017年发生的53例大收购案件,总结出以下看点。

 
CBO 记者 张慧媛
 
一般而言,某领域并购浪潮的发生有一定规律性,从宏观层面来看应归结于社会经济或本行业大环境的起伏或繁荣。化妆品作为品牌驱动型、集团运营为主的全球化产业,在近几年表现突出。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17全年,全球化妆品市场规模或达1914亿欧元(约1.49万亿人民币)。市场容量的增大创造机会和变动,机会带来竞争。旧企业为了保持垄断地位,小企业为了利益或是品牌长远发展,资本为了寻找“寄生兽”……并购再起风云。



以《化妆品财经在线》(www.cbo.cn) 网站文章和其他网络信息为依据,记者梳理出2017年发生的53例较大的收购案。(需要注意的是, 2017年全球美妆收购案例总数量不止这53个,但记者仅以较获国内业界关注的案例作参考。)

记者发现,在资本的角逐中,中方企业越来越多的参与到了国际竞争中,开始“走出去”;香水和彩妆成为资本池子里的“锦鲤”,投资热度最大;科技成为并购者最为看重的特点。当然,擅长利用投资并购来为自己的版图开疆拓土的化妆品巨头们,在2017年也没有停歇,以联合利华、资生堂为代表的公司“买买买”的步伐停不下来。

1、走出去:10大收购彰显中国企业自信
 
刚刚过去的12月,接连爆出中国经销商参与收购希腊药妆品牌Korres、韩国品牌JAYJUN成为“本土品牌”等消息,为2017年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历程收了一个尾。

根据记者梳理,在2017年,业界发生了和中资企业有关的收购案例10起,除了2月份渣打集团收购高端美容连锁思妍丽,和11月黑石集团收购中国台资化妆品包装生产商洽兴之外,另外8起都是中资企业收购外资。




首先在2017年1月,华熙生物收购法国皮肤修护类公司Revitacare,想藉由“法国制造”来开拓市场。和它有同样想法的是本土日化集团洛娃,11月,洛娃集团收购主打薰衣草护肤的法国公司夏特拉尔1802。可以想象在不久将来,洛娃旗下的薰衣草制品又将搅局大日化。

来自专业从事兼并与收购的金融顾问公司 Capitalmind 的一项统计显示,在全球范围内的美妆企业中,几乎每周就有约 2项合并或收购事件发生。而在过去的 5年中,有 36%美妆行业的合并或收购的交易发生在欧洲,另外有 31%则发生在美国。

根据上海家化、丸美等公司对于婴童领域和彩妆的收购,可以看出国内日化领军者们,已经开始效仿早就开始买买买的外资巨头,开始用更国际化的方式壮大产品线。在2017年的中国化妆品工商首脑会议上,上美(全球)CEO吕义雄曾呼吁:中国化妆品企业应以“背靠中国”的幸福感走出国门。可想而知,未来将有更多优秀的本土企业走出国门。

2、美妆巨头:11大集团收购一览,联合利华动作最大
 
作为收购老手,排名前几位的国际美妆集团在收购和被收购上一直走在前列。而作为日化行业老对头,宝洁和联合利华却走上了相反的路。



2017年,联合利华一口气收购了拉美公司Quala、美国彩妆Hourglass、韩国珂泊亚化妆品集团、美国个人护理用品公司Sundial等4大企业。其中,收购A.H.C.母公司韩国珂泊亚化妆品集团花掉了联合利华约178.7亿元人民币。这些举措,都释放出联合利华意图加码日化、个护、彩妆版块的信号,以及瞄准亚太、黑人族群和拉美地区的决心。

而已将瘦身政策贯彻多时的宝洁,仅在11月收购腋窝除臭剂企业Native。但同时又在2月被对冲基金 Trian 收购了价值35亿美元股份,繁枝进一步砍除。

对比宝洁的小心翼翼,欧莱雅则显得大开大放。2017年初,集团以13亿美元的价格一口气购入CeraVe、AcneFree和Ambi三大药妆品牌,让业内人士惊呼:“药妆的春天来了吗?”同时,欧莱雅在5月收购同行分销商Four Star Salon Services,显示其在北美地区的投入和管控进一步加强。

和欧美企业相比表现一向不那么“激进”的资生堂,在2017年瞄准精简科技,分别收购了3科技公司,欲用高科技加持集团产品。

对于这些龙头性跨国企业,并购能减少竞争者数量,获得规模效应,实现多元化经营,以“熟客”的姿态迅速杀入新领域。2018年,或许他们的胃口仍将持续增大。

3、资本搅局:8大收购显示化妆品行业增长稳健
 
排除上文中已经提及的部分私募基金收购案例,记者还列举出资本入局化妆品行业的8个例子,如下图所示:




资本市场的繁荣和金融工具的多样性,为并购提供了充分的市场资金和手段。“物联网”经济的发展,为跨区域甚至全球化的并购提供了可能性。

4、品类:6大收购表明小众香氛已成“香饽饽”
 
单从品类上看,过去一年发生较受关注的香氛收购案例6个,彩妆案例3个,护肤品案例3个。小众香氛,成为收购市场中最受青睐的品类。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全球香水行业报告》的统计,预计2017年中国市场行业香水销售总额将会达到255亿元,而到2021年将会达到446亿元。

数据显示,小众香水市场在2015年增长了7%,首次超过了大众香水市场的增长比率。根据市场调查机构NPD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香水市场总价值约1100亿人民币,销量同比仅增2.9%的小众香水市场价值虽然仅仅在73亿人民币左右,但销售额涨幅却达22%,成为了全行业增长最快的品类。

这一点,各位“老江湖”都看在眼里。

2016 年6月,欧莱雅收购Atelier Cologne,并在一年之后就将国内第一家独立门店开在上海。2017年3月,LVMH集团收购法国小众香水品牌Maison Francis Kurkdjian。而此前,资生堂集团收购了与之渊源深厚的沙龙香 Serge Lutens,雅诗兰黛则先后买下了Frederic Malle、Le Labo以及By Kilian。

随着消费升级,消费者们对香氛的需求和品味会逐步提高,这场香氛争夺战,怕是要开打了。

5、渠道和科技:线上购物推动新渠道的扩张
 
咨询公司 A.T. Kearney在2016年末发布了名为《Shop or Drop: The Inevitable Path for Growth in Beauty》(《收购还是掉队:美妆行业发展的必然之路》)的报告,搜集了2010年至2016年间全球超过200起化妆品公司的并购资料。




报告显示,研究的案例中有12%的并购是为了获取新的分销渠道,获取电商业务是激发并购的一大动因,传统零售商通过收购电商获取更多消费者的触达点。

回看2017,英国电子商务平台运营商 THG 收购美妆盒子Glossybox,B2LiNK收购韩国对美出口规模最大的的化妆品零售商BCC Korea,渣打集团收购高端美容连锁思妍丽等,无不显示资本和渠道也在竭力争夺“触达消费者的最后1米”。 



推荐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