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WWD发布的《2017全球化妆品公司销售额排行榜》中,拜尔斯道夫排名第七。在外界看来,这似乎是一个“闷声发大财”的百年公司。但一向低调的拜尔斯道夫,近年来却因高层人事的频繁变动和集团整体利益的下滑,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
妮维雅母公司拜尔斯道夫公司于昨日(2月26日)发布公告称,公司将在消费者业务上每年追加800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6.08亿元)的投资,以应对集团销售增长放缓的预期。这家旗下有妮维雅、舒蕾、优色林(Eucerin)、莱珀妮(La Prairie)等知名品牌的德国百年公司,将进一步加码发力日化消费品业务。
自1月1日上任以来,新任首席执行官斯特凡•德•洛克(Stefan De Loecker)在公布2018年第四季度销售放缓后,上月又承诺将采取战略措施实现可持续增长。
“由于新的市场形势实和快速发展变化的技术,我们的商业模式也需要及时调整。” 斯特凡•德•洛克强调,“这首先需要更多的投资。”
数据显示,消费领域业务目前占集团销售额的80%,预计该部门的销售额今年将增长3—5%(2018年为5%)。拜尔斯道夫方面还预计,集团2019年的销售额将增长3—5%(2018年为5.4%)。
不像化妆品行业很多上市公司都是由创始家族控股,拜尔斯道夫集团的最大股东并非创始家族,而是马克辛投资集团(Maxingvest AG)。它是德国最大家族企业之一,由赫茨(Herz)家族掌握,持有拜尔斯道夫集团51.01%的股份,Herz家族也是咖啡连锁店Tchibo的共同所有者。换句话说,拜尔斯道夫集团背后的真正金主,其实是赫茨(Herz)家族。
除了这个最大金主,拜尔斯道夫集团剩下的股权主要分为两大板块:一个是由集团自己持有的9.99%的股份,另一个则是由德国投资者、国际投资者共同持有的39%的股份。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主要投资者里,有同是宝洁公司、欧莱雅集团等日化巨头的投资方——美国先锋集团、贝莱德基金等熟悉的“身影”。这也意味着,几乎每一家日化巨头赚的钱,这些投资者们都能分一杯羹。
有声音认为,在这样一个大集团里,不同利益体之间的利益斗争更加激烈,这似乎也直接导致了拜尔斯道夫近年来高层的人事变动和连年收益的下滑。
去年2月,拜尔斯道夫CFO Jesper Andersen宣布离职。紧随其后,同年6月,拜尔斯道夫发布公告称,公司在董事会上与CEO Stefan F. Heidenreich达成了协议,后者将于2019年12月30任期届满后辞职。
2018年10月,拜尔斯道夫集团发布公告称,斯特凡•德•洛克(也就是本轮增长计划的提出者)将从2019年1月1日起接替Stefan F. Heidenreich出任首席执行官一职。
据拜尔斯道夫集团2018上半年财报显示,截至该年6月30日的期内,集团销售额有机增长7.7%至36.13亿欧元(按当时汇率约合人民币282.22亿元),但由于汇率的不利影响,按当前汇率计算降低了5.1%。
其中,个护消费品部门销售额有机增长7%至29.57亿欧元(按当时汇率约合人民币230.97亿元)。同时,消费品部门的欧洲市场销售额有机增长6%至19.13亿欧元,按当前汇率计同比增长4.3%;美洲地区销售额有机增长6.2%至5.89亿欧元,按当前汇率计则同比下降4.1%。
值得一提的是,拜尔斯道夫旗下品牌中,高端品牌莱伯妮所主导高端护肤品在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对高端化妆品消费旺盛的需求下,取得了显著增长。2018年一季度,集团高端护肤品牌莱珀妮在高基数的情况下销售激增55.5%。
在中国市场,拜尔斯道夫集团于2018年5月,与跨境电商平台网易考拉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将从妮维雅跨境全品类授权、打造妮维雅跨境联名款商品等多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助力拜尔斯道夫集团旗下品牌扩张中国市场,但交易细节并未过多披露。
目前,在妮维雅等大众消费品牌增长放缓的前提下,拜尔斯道夫集团旗下高端品牌的增速明显。如何平衡这种市场需求所导致的差异,助力集团整体收益取得增长,成为外界对于新任CEO的一致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