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08-15
  • 阅读量:4721
  • 来源|化妆品财经在线
  • 作者|杨雪玲

产品火,是幸运,也是烦恼。

“以几毛钱至5元钱不等的成本,就能造出一支正品需要三四百元的假口红。
 
今天(8月14日),《澎湃新闻》再次起底一条名牌口红造假的灰色产业链。在日化产业旺盛的广东汕头市潮南区,口红造假已经成为这里“公开的秘密”,经过造假者分销,这些假口红主要通过微商、直播带货、网点等渠道流入市场。
 
化妆品向来是制假售假的重灾区。仅今年以来,国家药监局已经累计四次通报停止销售了237个批次的假冒化妆品。不过,随着消费渠道的增加,一个新的明显趋势是,制假售假的主要流通渠道,正逐渐由传统电商、实体店,向社交电商、视频直播平台转移。
 

01

成也社交平台,“败”也社交平台


近年来,走俏的新锐美妆品牌往往经由同一条路径突围——先借助一两个爆品点燃社交网络平台,然后再自上而下扎根实体,建设品牌整体生态。
 

△ 完美日记的第100家实体店
 
然而,由于社交网络低门槛的“草根”特性,让这些能打的新锐品牌、网红爆品在得到“自来水”传播流量的同时,不得不面临另一种尴尬局面:平台上“种草”打的旗号依旧是自家品牌和产品,但附上的链接和实物却成了同胞异卵的高仿货。
 
据数据统计,2019年,小红书平台累计处理了造假作弊笔记443.57万篇,封禁涉黑产账号2128万,并对14.23亿次黑产作弊行为进行了拦截。而在以市值刚刚突破千万的拼多多为代表的新型电商平台上,大量打版网红名品、新锐爆品的山寨假货至今仍屡见不鲜。
 


有业内人士对此分析,网红爆品山寨造假向新型社交电商渠道集中,两者具有天然吸引力。
 
一方面,相较已经渡过红利期门槛逐步拔高、平台管理渐趋成熟的传统电商平台,新型社交电商平台尚处于探索发展,规范相对宽松;另一方面,这类平台的核心用户集中三四线下沉市场,品牌意识刚刚萌芽,却往往缺乏专业辨别正伪的能力。
 
除了新锐品牌,热门大牌也难逃被假冒后在社交平台流通的命运。
 

| 来源《澎拜新闻》

澎湃新闻暗访调查就发现,在日化产业旺盛的广东汕头市潮南区,口红造假成为“公开的秘密”。YSL (圣罗兰)、Dior(迪奥)、Armani(阿玛尼)、Lancôme(兰蔻)、Estee Lauder(雅诗兰黛)、TOM FORD(汤姆福特)等品牌口红在此均可灌装生产。经过造假者的分销,这些假口红通过微商、直播带货、网店等渠道流入市场。
 

02

比李逵更嚣张的李鬼们

 
尽管只是山寨模仿秀,但为了尽可能调动消费者信任,李鬼们还是动了不少心思。
 
首先是名称、外观上的“碰瓷”,因为操作便捷且涉嫌违法风险低,这类现象目前最为普遍。《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发现,在拼多多等代表性拼购平台,“撞脸”完美日记、Fenty Beauty、玛丽黛佳,以及纪梵希四宫格散粉、娇兰宝石口红、SK-II小灯泡等明星爆款的产品遍地开花。由于售价甚至不足正品原价十分之一,销量大都可观。
 


其次是直接打着正品旗号的“高仿A货”。
 
据某新锐品牌法务部工作人员透露,现在市场流通的高仿假货,一部分力图细节接近正品,需要专业人士辨别,还有一部分则会故意选择包装做的不太好但是成本低的工厂。
 
他表示,如果假货做的和正品一模一样,成本投入就会接近正品价。因此,为了压低成本,制假商还会将不同质量层次的产品,高低搭配混着卖,但产品内容无法做到1:1。
 
针对比较有购物经验和具备一定辨别能力的消费者,更加走心的一种手段是“狸猫换太子”——高价收购消费者用完的正品包装,灌入成分廉价的假原料。除了产品资深粉丝,一般人根本无法从外观上辨出真伪。
 


为了打消买家顾虑,这类冒充产品会以接近正品原价的“骨灰级”折扣价售出。据业内人士计算,一般企业的利润率维持在10%左右,而山寨造假却可以达到50%甚至更高。
 

03

花西子们的艰难“维权路”

 
由于面临的形势、自身财力以及维权需求不同,企业品牌投入打假费用的比例也不同。曾有新闻报道,仅宝洁公司,在中国市场每年因假货冲击导致的直接损失就超过10亿元,其每年投入中国市场的打假费用则高达千万元。
 
新锐品牌和本土品牌的打假之路,并不比宝洁轻松。据悉,花西子品牌今年追加三十万面打假基金面向社会招募“护花官”;阿道夫品牌在打假方面每年投入占比大概一到两个点。
 


社交电商平台本就是新兴品牌扩散口碑、积累销量的重要阵地,大量山寨高仿、冒充假货的流通,不仅直接吸走了正品相当部分的市场份额,更有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使用后,在平台上投诉、吐槽正品品牌,严重损害了品牌美誉度。
 
但对被造假的品牌而言,要想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却比想象中更难。
 
由于渠道五花八门,赋予了假货制造者“打而不死”的顽强生命力:一旦某个美妆产品爆火后,围绕它的山寨假货就如雨后春笋般,在不同平台、同一平台多家店铺涌现。
 
一位美妆品牌负责人就无奈表示,“这些假货的线上链接根本打不完,你花了很大的力气打掉一个链接,没过多久,同样的商品又上架了,就像打地鼠一样。”
 
更有品牌喧宾夺主,鸠占鹊巢,不仅生产、售卖人气品牌的高仿产品,更抢先一步注册商标,迫使正品改名之余,成功混淆消费者视听。例如,日本品牌“安耐晒”进入中国市场后被迫改名“安热沙”、彩妆品牌3CE更换标识以及“伊蒂小屋”和“爱丽小屋”之争等。
 


因此,对刚刚成长起来的品牌而言,等到自身达到一定体量、市场上开始出现山寨造假后才意识到维权保护,本身就是一种滞后行为。
 
有行业资深打假人士建议,新锐品牌从商标注册阶段开始,就要具备预防意识,从外观、专利、防伪暗码等多方面做全保护,提高造假难度。“不仅保护好自身品牌及相关标识,最好一并注册容易引发歧义的谐音及相似商标,谨防山寨碰瓷。”他谈到。
 
另一方面,美妆假货的“根”还是落在线下,尤其一些日化产业高度密集、产品供应链发展完善的区域。因而品牌可以采取线上平台投诉、市场监管部门举报、刑事手段打击等多管齐下的维权手段,节省自身财力、精力消耗的同时,又能杀鸡儆猴,给予造假售假的圈子充分警告。

推荐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