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商红利末期,“微商教母”张庭的美妆品牌TST庭秘密被定性为传销,似乎已经在外界意料之中。但此刻,更加需要注意的是,其他微商品牌已经换个“马甲”,在短视频和直播平台再一次蹭时代红利。
从明星到微商教母,张庭可以说是在时代发展的每一个时期都吃尽了红利,但时代在变化,当张庭的TST庭秘密被认定为传销,过度地啃食时代红利也让她被时代红利所反噬。
今日(4月9日),红星新闻报道,从知情人士处获悉,TST庭秘密品牌运营主体已被市场监管部门认定构成组织策划传销违法行为,被没收违法所得1927.99万元,罚款170万,共计罚没2097.99万元。
TST庭秘密被认定传销在外界看来似乎是迟早的事,因此,随着事件的曝光,“TST庭秘密被认定为传销”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截止到记者发稿,该微博话题的阅读量已超2.9亿。
模式层层返利
构成“策划传销”
据悉,湖北省保康县市场监督管理认为,达尔威公司制定的奖金制度将会员区分为蓝卡会员和红卡会员。其中,蓝卡会员属一般消费者,且针对蓝卡会员的奖金制度符合商业惯例,并无违法情形。不过,达尔威公司的红卡会员执行的奖金制度,要求被发展人员发展其他人员加入,形成上下线关系,并以下线的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上线报酬的行为属《禁止传销条例》相关条款所指情形,属传销行为。达尔威公司作为传销行为的发起、组织、策划、管理者,构成组织策划传销违法行为。
此前,一位创始人级别的代理在其社交平台介绍,当代理团队满100人时便可注册公司,多个公司组成一个集团,TST内部称集团为家族,级别越高,奖金计酬来源越多,且“子子孙孙”的业绩都和自己有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湖北保康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认定达尔威在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7月,相关公司在涉及传销的主营业务上的营收共91.71亿元。
“百亿微商帝国”
盈利却不到2000万元?
从公开资料来看,品牌发展的“下线”规模不少。
品牌“TST庭秘密”的运营主体公司是上海达尔威贸易有限公司(下称“达尔威公司”),由明星张庭、林瑞阳夫妇于2013年创立,以化妆品、护肤品为主打品类。据TST官网介绍,“自2013年成立,TST庭秘密7年来帮助1246万人实现就业,辅导逾3300人成立创业公司。”
四个月前,TST庭秘密被曝涉嫌传销被立案调查,石家庄市裕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通过《查证函回复》公开披露,上海达尔威因利用金融机构转移或隐匿涉传销资金被查处,财产保全冻结的资金高达6亿元。
当时,石家庄市裕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表示,此传销组织从2013年开始,辖区内涉案人员多,“具体人数不便透露,涉案金额我只能告诉你他涉案金额比较巨大。”该工作人员还介绍,从目前的调查来判断,这个传销组织属于一种经营性传销行为,还不足以构成诈骗型的传销。
随后,TST庭秘密在社交媒体表示,上海达尔威贸易有限公司是一家合法经营的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遵从政府指导,坚持合法经营,依法纳税。
如今,随着张庭和林瑞阳夫妇所经营的TST的商业模式被定性为传销,舆论哗然的同时,各方质疑声音此起彼伏。不少网友表示,“利润如此之高,违法所得才不到2000万?”“涉嫌传销,销售金额如此之大,却只罚没2000多万元,是不是有些轻了?”
甚至有人指出,目前所披露的信息很不正常,TST庭秘密营业收入是91.72亿元,盈利却只有1900多万,也就是说他们的利润比例才不到0.2%。“这怎么可能呢?一般的商业盈利空间都至少在20%以上,怎么也不会低于10%。”
此前,曾有媒体报道,前TST代理商揭露,TST产品利润畸高,甚至有50倍的利润。网传TST商城售价178元/瓶的某面膜乳成本低至4元/瓶,庭秘密洁面乳成本仅15元,产品多为代工厂贴牌生产。
产品虚假宣传
部分消费者用后“烂脸”
据《消费者报道》指出,“TST庭秘密”化妆品致多人烂脸,多名消费者向其投诉,称自己在使用TST活酵母产品之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过敏,脸上出现硬疙瘩、痘痘等不正常症状。当时,张庭曾发文回应,每个用户肤质不同,会产生不同反应。
有TST庭秘密的消费者告诉《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自己就曾被坑过,“也是朋友圈亲戚推荐,水乳精华还有活酵母精华加上其他的彩妆都买过。价格还不低,那段时间是护肤花费最高的,后来听说很多人用之后烂脸了。”
TST庭秘密的产品曾宣称“胶原回弹”,有博主直接指出,这类虚假宣传很多微商品牌都在滥用,而TST庭秘密只是靠增稠剂(改性玉米淀粉)和肤感调节剂(卡波姆)营造的假象。同时,张庭的微商帝国中引以为傲的“活酵母”更是涉嫌虚假宣传。
“护肤品里有活的菌类根本过不了检测。”有业内人士称,《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规定:普通化妆品菌落总数≤1000 CFU/g或CFU/ml,眼部化妆品、口唇化妆品和儿童化妆品菌落总数≤500 CFU/g或CFU/ml,霉菌和酵母菌总数≤100 CFU/g或CFU/ml,“所谓的‘活酵母’护肤品就是骗人”。
目前来看,虽然TST庭秘密已经被定性为传销,但仍有部分类似模式的微商品牌和产品在市场流窜。
同时,有代理商告诉《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随着微商的时代红利走向衰退,现在大部分微商已经不在朋友圈活跃了,一些品牌换个包装和名字已经在和网红合作,出现在各类短视频平台和直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