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型护肤赛道发展至今,头部品牌对市场的话语权争夺愈发激烈。国货品牌和外资品牌间的攻守之势,已然发生了改变。
南半球的蝴蝶煽动翅膀,在北半球就能引发一场飓风。
在美妆行业的功效型护肤赛道,最先煽动翅膀的就是“平替”。前几年市场的声音是国货品牌只能做外资品牌的平替,随着新锐品牌的崛起,又变成了另外的一种声音,外资品牌正在成为国货的平替。
“平替”引发了后续的一系列话题,最后甚至讨论到国货和外资品牌,到底谁该是谁的平替?以及为什么外资品牌就可以卖的贵,而国货却不能等等。
这些讨论在业内人士看来,更像是国货品牌与外资品牌对市场的话语权的争夺。众所周知,随着国货的崛起,其声量使得品牌对市场有更多的话语权,而此前一直牢牢掌控着国内美妆市场话语权的外资品牌,又岂能将此拱手相让。
01
功效型护肤市场的争夺战
当前,功效型护肤赛道,可谓是美妆市场的大热门赛道。沙利文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功效型护肤品的市场规模为418.61亿元,在2023年将达到489.09亿元。单单这一赛道,就能产生如此规模的蛋糕,自然会引起品牌的极大兴趣。
早期功效型护肤品赛道上的主角多是薇姿、雅漾、理肤泉等外资国际大牌,鲜见国货美妆品牌的身影。而如今,这一景象大为改观。
目前,多个平台的功效型品牌热销榜单中,总能看到国产品牌薇诺娜、瑷尔博士、玉泽Dr.Yu等品牌的身影。在该赛道,国货品牌尚能和外资品牌掰一掰手腕,但是随着外资品牌的进一步发力该赛道,国货品牌的生存空间显然是会被挤压的。
榜单排位的变化,正加剧品牌对功效型市场的争夺,当薇诺娜为首的国货,试图在功效护肤这一细分赛道弯道超车时,一直在高端护肤品市场占据优势地位的欧美大牌,势必也注意到这一变化。整体来看,功效型护肤品牌主要从以下几点来争夺市场。
首先是从定位上来看,各大品牌都精准地找到不同的定位,薇诺娜专注敏感肌,理肤泉定位油痘肌、薇姿则以温和护理切入市场,以上等等究其实质的话,都是关注到了问题肌肤的人群,这也使得品牌之间,从一开始就注定要争夺这块蛋糕。
其次,从产品成分来看,薇诺娜主打植物提取天然活性产物概念,对敏感肌更友好;可复美则是以胶原蛋白的独有成分征战市场;福瑞达等企业,则是在玻尿酸等成分上扩大对市场的占有率。独有的成分加持,使得品牌在市场更有话语权。
第三则是在研发上面, 敏感肌产品有一整套的研发体系,这就需要大量的时间积累。目前的功效护肤品牌,无不在加大研发的力度,在研发上面,因为各大品牌的积累和角度不一样,以及在研发上面的沉淀也不尽相同,而功效型护肤的江湖地位又与研发的关系密切,是以未来重研发的品牌,更容易获得市场青睐。
第四则是价格体系的争夺,前段时间国货的价格上涨,让一些消费者认为,这是品牌强大了之后收割韭菜。其实不然,任何品牌都能做出高端化的产品,只要产品足够的好,价格就是价值的体现。
欧莱雅集团在刚发布的三季报中点名表扬了理肤泉品牌,称其是皮肤科学美容部的第一大增长贡献者。适乐肤、修丽可、薇姿等继续保持着增长势头。可见,功效型护肤赛道,已然是一片红海。
功效型化妆品赛道越来越拥挤,一场市场争夺战已然爆发。有美妆业内人士表示,能够脱颖而出的幸运儿毕竟只是少数,大多数品牌可能难逃掉队,或被残酷地挤下这条赛道,淘汰出局。
02
国货们正在撕掉平替的专属标签
近几年,随着国货的崛起,让市场看到了更多中国美妆企业在产品上匠心。当越来越多的国货品牌以做出世界级别的品牌为目标的时候,国货品牌已然开始跟国际品牌同台竞技。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国货崛起的背后,是中国美妆企业数十年的被压制。
在商业市场中的竞争,本来是无可厚非的,然后总是能看到一些外资品牌的盘外招。比如市场鼓吹的“平替”消费现象,在诸多的平替中,似乎从来都是国货被当做大牌的平替。
在优时颜联合创始人叶睿看来,平替更多的是营销宣传上,毕竟很多品牌走进市场需要一个过程。有些初创品牌在进入市场时候,会以平替宣传产品。“就像一些彩妆品牌在宣传时候,会声称和某某大牌用的是一样的材料,但是即使是相同的材料,在制作工艺上的不同,产品还是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效果” 。
而且单以产品论平替,是没有意义的。平替的成分也会因为添加的比例不同,产生不同的效果,比如添加了20%和5%的某种成分,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而且相对来说,不同浓度成分的产品,价格自然也会有差异。很多“平替”产品在浓度上比大牌低,所以价格相对较低。
具体到品牌方面,几乎是不可能发生平替的,毕竟品牌含有众多的产品线,如果以国货产品的高端价位去对比进口品的大众产品,而得出平替的观点,显然是不合理的。
有新锐品牌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功效型护肤赛道,消费者最看重的就是效果,用脚投票的结果就是一些品牌成长起来,而一些品牌则慢慢失去市场。他举例子说,比如某外资品牌,虽然在中国主攻功效型护肤市场,但是从其引入的产品来看,在国际市场上只能算是大众化的美妆品牌,而不明真相的消费者,在使用了该产品之后,自然是懂的货比三家的。
“一些外资功效护肤品牌是做全球市场生意的,引入中国市场的是一些基础线的产品,中高端价格带的产品,并未引入中国市场,这也使得在价格上,一些国货品牌看上去好像比外资贵,单产品线和整个品牌的对比,显然是不合理的。国货品牌卖低价,别人就说你只能是外资的平替产品,当你卖高价时,又开始质疑为什么比外资的价格贵。国货品牌就是在这样的舆论中,被迫成长为市场的最强者”。
上述人士认为,国货不该被打上平替的标签,对于国货而言,平替只会让品牌走向消亡,没有哪个品牌,自出生开始就该是其他品牌的“替代”。同时,当国货成为引领市场主流地位时,外资品牌也不该无故质疑其价格体系,盘外招只会扰乱市场秩序,并不能成为品牌长红的法宝。
03
赛道乱象不止
功效型护肤市场前景如何?
对比全球发达化妆品市场,我国功效型护肤品的市场渗透率低于全球平均(13%),远低于巴西、美国、法国,但高于亚洲的日本、韩国。未来,需求驱动和国产品牌在产品、渠道等方面优势下,功效型护肤市场发展潜力大。
无论是资本市场还是消费市场,功效型护肤品势头正猛,但乱象和危机也开始走上明面。虚假宣传一度成为行业乱象,连国际大牌都不能免俗。比如雅诗兰黛旗下,倩碧的“4weeks改善痘印”“12weeks提升肌肤自愈力”和悦木之源的“促进伤口好转”“去皱纹”因无法提供功效证明,被处以40万元罚款。
有媒体发现,连一些宣称“医研共创”的品牌的配方,都会与市面上其他同类型产品配方“撞车”,其他小品牌的情况可想而知。而这种模式的利益也是诱人的,比如某品牌的成品供货价50毫升面霜约18-25元,进入市场的公开定价达到300元左右,相差达到11到45倍。
敷尔佳公司,每年坐拥十几个亿的营收,却只有2个研发人员,从2018到2020年,研发费用合起来不过200万出头,2020年度的销售费用就超过了2.6亿。以上种种诟病,无不给这个蓬发的赛道,蒙上了不确定的因素。
功效型护肤品成为下一个国货崛起的希望,一个千亿市场呼之欲出。国货品牌和外资品牌间的攻守之势,已然发生了改变。对于欲长足发力此赛道的新锐国货品牌,既然已经跑在了前面,就应该守住自己的阵地和战场,持续做出好产品,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功效护肤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