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04-30
  • 阅读量:42377
  • 来源|CBO独家
  • 作者|李宇

    春末夏初,防晒市场烽火初起,记者调查发现,各大品牌纷纷打出诸如绿色、科技等概念推广防晒产品。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4月,有关防晒产品的概念就已达十余种,成品商希冀“概念先行”策略在防晒市场抢得先机。然而,隐藏在这些概念之后的防晒产品,在原料和技术方面究竟有何区别?

    概念背后原料技术未有大变化

    针对防晒市场概念满天飞的状况,科莱恩消费品大中华区总监叶长春告诉记者,“现在防晒市场竞争十分激烈,防晒产品概念盛行是意料之中,毕竟防晒品目前在技术和原料上还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只是在现有原料和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而已。但化妆品是靠新技术和新概念引领的快速消费品市场,既然技术上没有取得突破,就只有靠概念来带动。”

    据了解,目前市场上的防晒产品主要是物理防晒和化学防晒两种方式。物理防晒的机理是遮盖反光,防晒成分通常是氧化锌、氧化钛等无机物,它们可以反射和散射紫外线辐射。化学防晒原理则是通过吸收转变紫外线,成分通常是OMC、羟苯并唑等,它们可以吸收紫外线辐射,把辐射能量转化成热能。

中狮化学市场部经理李青矾向记者表示,“市场为了贴近消费者可能会创造出很多概念,但是最终其本质就是物理防晒和化学防晒的机理,如中狮研发的纳米化的防晒剂,在物理防晒剂外面包裹化学防晒剂然后纳米化,不同于一般的防晒剂,但其实质还是物理防晒和化学防晒的结合。

    防晒化妆品在我国属于特殊用途化妆品范畴,该品类申报要经过省级卫生部门与国家卫生部两级审批,其中凡标注SPF值的产品,有关部门将利用美国Optometries SPF-290测定仪对样品进行检测,其检测结果将作为审批的依据之一。如此严苛的准入制度也让防晒产品缺少像美白、抗衰老产品那样的变革空间。

   李青矾告诉记者,“程序上防晒产品属于国家规定的特殊化学品,必须走完整的申报程序,而且是否防晒,国家有明确标准予以界定,用料方面已经严控至只有包含某些特定原料才能宣称防晒,所以,无论成品商在市场上如何宣称,但其在技术和配方上必须使用特定的原料,国外有的防晒原料甚至严格到必须是在特定目录上的内容物。所以在如此严格的管控之下,成品商的概念主要通过对内容物和技术进行局部微调来实现。”

            SPF值市场乱象

    虽然防晒产品在原料和技术方面缺乏革命性变革的空间,但是局部微调已是大势所趋。叶长春告诉记者,“虽然今年防晒原料和技术上并无突破,可这些不同概念的出现却表明防晒品市场的趋势——市场细分。”

    诚然,市场细分已经成为了防晒品成品商的不二之选,不但有概念上的细分,也囊括了防晒部位、防晒指数等方向的细分。由于消费者皮肤状况、使用环境、使用目的等不尽相同,针对性强的产品更能满足人们多层次的需要,国外市场甚至已出现应用于头发的防晒喷剂,而国内市场则在防晒指数上下足功夫。

    SPF是防晒系数(SUN proteetion Factor)的英文缩写,通过模拟日光做人体测试得出数值,表明防晒用品所能发挥的防晒效能的高低,它是根据皮肤的最低红斑剂量来确定的。假设某人皮肤的最低红斑剂量有15分钟,那么使用SPF为4的防晒霜后,理论上可在阳光下逗留4倍时间即60分钟,皮肤才会呈现微红,若选用SPF为8的防晒霜,则可在太阳下逗留8倍时间即120分钟。

    记者在市场上发现,无论本土产品还是外资产品其SPF值都有20、30、40、50等多种数值的标注,而对于国内防晒产品的SPF标注问题,《化妆品卫生规范》明确规定“防晒化妆品产品的SPF值不得高于30,数值再大只能标注SPF30+。”

    对此,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化妆品卫生规范》规定国内防晒品最高只能标注SPF30+,但该规范只针对国内产品进行监管。国外防晒产品指数标识依然可采用高于SPF30的数值,甚至一些本土品牌为迎合消费者心理也在产品标识上采用高于SPF30的值。这些市场乱象也让不少消费者产生了错误认识,认为防晒指数越高,技术含量越高,防晒效果越好,消费者在成品商这样的暗示之下,会倾向于购买SPF值偏高的防晒产品,但是其实SPF值很高的产品有可能含有二氧化钛,对皮肤有较大刺激性,其实SPF30已经完全可以满足日常的防晒要求。”

推荐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