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不少市场,尤其是范围相对有限、实力分配较为集中的三四线市场,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某家起步较早、经营情况较好的专卖店,在具有一定积累后,涉足品牌代理。用店主与代理商的双重角色,占据当地零售与品牌代理的双重资源。
是术业有专攻,双重角色容易彼此拖累;还是零售、代理相互促进,利于实现规模化、垄断化优势?
小“利”:增加利润+增强话语权
代理品牌,对专卖店显而易见的好处就是利润增加,在当地市场增强实力与话语权,这也是促使不少店主转型代理商的最初动力,而店主操作品牌的利好不止于此。
“作为代理商,跟普通客户店相比能得到厂家更多的终端支持,”济宁万客隆连锁店总经理谷士东表示,包括培训、物料、信息跟进等。 同时,以代理商的角度,通过与厂家和其他代理商的沟通,比一般店主更能从宏观上把握本地以及全国其他市场的竞争环境、品牌情况。在店内引进品牌时,能在质量和发展潜力上有更好地把关。
老来乐专卖店在菏泽市区共有四家店,同时代理了高姿、婷美、诗婷露雅等十一个品牌。老来乐总经理桑营深有感触:若专卖店操作较好,能成为所代理品牌的展示窗口。“尤其是面对心态较为盲目的乡镇店,代理商自己的零售店就是活广告,招商时通过参观自家开的店很有说服力。”而通过与优秀客户店的交流,同样利于改进自身专卖店的经营模式、店面形象等。
大“弊” :资源分散+专业不足
“各挣各的钱。”呼和浩特店主王庆并不看好专卖店涉足代理,在一心一意开店之前,王庆拥有多年代理经验。店主服务终端消费者,代理商服务经销商,他认为双重角色的最大的弊端是不专业。这一观点得到了多数店主的认同——做代理和开专卖店是两回事 ,性质、运作模式完全不一样,两方操作精力也会分散不少。
代理市场的竞争已经超过了零售连锁与同行的竞争,在这种压力下,把双重角色的重心放在代理业务上,成为一些“店主代理商”的选择。“公司零售店和代理品牌部门人员各占一半,但最优秀最稳定的人员都去做品牌了。”一位店主表示,要是将更多精力和优势资源分配到门店,“肯定能实现更大的效益”。
代理品牌销量的背后是专业、稳定的市场服务团队,若代理品牌较多,市场服务规模和质量容易打折扣。同时,“不专业”的后果直接会给零售店带来麻烦,包括库存管理、服务、促销等。“代理商拥有专业促销团队,可密切关注客户店结构是否合理、厂家新品促销是否到位、管理是否科学等。”一位店主表示。
此外还牵涉到资金分配、厂家关系维护等方面的问题,若是自家代理品牌过多,在和其他品牌厂家沟通上也可能出现摩擦。王庆表示, 做代理出身的经历让自己更了解两种角色之间的差距。而这些问题,并非是只要专卖店拥有资金实力和一定规模就能解决的。
另一个弊端在店内体现得更为明显:店主操作代理,为追求毛利,容易偏爱“亲生品牌”。占据主推地位的代理品牌,若不符合店内科学结构需要,将给专卖店的健康发展带来长久的负面影响。
或可兼得:独立运营+合理化竞争
在资金、人员等实力保证下,专卖店涉足代理,想收到“两条腿走路更快”的效果,做到两点最为关键:独立运营,合理化竞争。
济宁飙新商贸总经理王国营认为,店主做代理必须另立销售部门,将两者分开运营,“自家专卖店拿货要走正规流程,和销售部门谈判,与其他客户店一致”。
桑营对此十分认同,2009年开始,桑营将老来乐专营店与品牌代理从人员、财务、软件、制度等各方面严格分开,独立运营。“自家的店和代理的品牌,完全是客户店和供应商的关系,从选择品牌到调换货,各方面都做到流程化、制度化”。2010年,桑营所代理的品牌中,诗婷露雅、婷美、高姿三员大将在菏泽地区的回款就达到400多万元。
独立运营也利于增强专业性。谷士东所代理的高丝等品牌之前未做广泛辐射,基本在自家专卖店系统销售。谷士东表示,今年将成立专门运营品牌的部门,这是把品牌做强做大做出销量所必需的。独立运营之后,以代理商的身份和本地其他专卖店店主合作,能适当消除其排斥心态。
另外要做到合理化竞争,相比独立运营的“技术含量”,这一点更关乎店主心态。
合理化竞争,强调的是对代理品牌与店内其他品牌“一视同仁”。事实上,一些店主习惯将自己代理的品牌放到主推位置,将品牌以自家的和他人的分开,真正能做到不被利润观主导的店主还是少数。
桑营表示,之前老来乐曾走过一段弯路,看重利润较大的代理品牌,“在2006年引进自然堂之前,店内全部是自家品牌”。对于其他品牌,基本不主动推,这代表了很多店主的心态。
代理品牌再强大,也无法全面满足专卖店品牌结构以及消费者的需求。
意识到这一点后,老来乐进行了全面的转变。以完善专卖店品牌结构为导向,以顾客需求为标准引进品牌,以销售数据为依据进行优胜劣汰。如荟宝等代理品牌,因为不适合老来乐目前的品牌定位,就从店内撤出,只做其代理业务。同时,不要求店员主推代理品牌。
结构性优势带来的是整店销售额增长,以及专卖店健康合理的品牌结构,桑营笑言,前几年只看代理品牌的走量纯属目光短浅,提升整店销量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