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07-27
  • 阅读量:27048
  • 来源|CBO独家
  • 作者|汪玮 李红丽

    1995年,家乐福进入中国市场,通过向供货商收取通道费、占压货款的方式,赚取还未销售就有的利润——后台利润,实现了低成本的快速扩张。家乐福这种收取进场费、拖延账期的低成本发展方式,很快被其他零售企业效仿,16年间,零售企业这种“守株待兔”式的商业模式被不断扩大升级,通道费用慢慢滋长成为零售业态中一颗去不掉、避不开的“商业毒瘤”。

    这些KA大型超市,无论是在面积和人气,还是形象、产量上与本土B、C类超市都不可同日而语。沃尔玛、家乐福、大润发这些连锁航母,在中国零售市场上所向披靡。某些知名连锁大型超市“难得一进”,日化类进场费少则收三五万元,多则十几万元。

    在这场商超收费“进化论”之中,各零售企业分门别派各自练就了不同的“功夫”和“暗器”。但整体上苛捐杂税负担最重的依然是KA卖场,KA已经被赋予“苛政猛于虎”的猛虎形象。

    那么各KA卖场目前的进场费到底到了什么程度?汕头某主营商超渠道化妆品生产厂家的市场总监李欣(化名)介绍说:“每家卖场收取费用的名目和方式都有所不同,但最终都是‘换汤不换药’”。 

    家乐福可谓是进场费的“鼻祖”。 自从1995年家乐福进入中国以来,为了能在家乐福超市为自己的商品谋得一席之地,诸多品牌除了正常合同费用,还被迫给家乐福支付促销费、新店开业费、折扣费、堆头费、海报费、卡夹费、特殊位置占用费等高额费用。数年来已经数度被供应商抗议,直至司法诉讼。

    据了解,家乐福在国内的盈利模式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利用强势地位压低采购成本,向供货商转嫁成本收取“进场费”、“宣传费”等名目繁多的费用,以及延期付货款。而这种模式,加剧了零供关系紧张。某位行业人士提供的家乐福收费项目清单就多达10余页。“法国节日店庆费:每年10万元;中国节庆费:每年30万元;新店开张费:1-2万元;老店翻新费1-2万元;DM海报费:每年2340元;端头费:每家门店2000元;堆头费:每家门店3-10万元……”家乐福这种明目张胆的“抢钱”行为,让诸多品牌供应商怨声载道。

    “好又多也是最早收取进场费用的卖场之一,一般进场费300元/条码;端头费300元/半月;堆头费500元/半月;DM费每种500元/次(每次14天);年节费500元/次(主要有端午节、劳动节、中秋节、国庆节、元旦、春节等);店庆费500元/次;年底返利2%以内;账期一般产品为月结15—30天(即到货60天);知名品牌及特殊产品(盐、烟)为现金购买”。李欣评价说:“好又多几乎是所有超市中费用最繁琐的一家。”

    如果说家乐福和好又多是“明抢”,那么沃尔玛就是“暗偷”,谈到各大卖场费用高低时,某日化品牌经营者毫不客气地点评沃尔玛。“沃尔码没有看起来那么美好”,李欣直言:“免进场费的噱头忽悠了很多人,实际上,在实际操作中,沃尔玛会一并收回。”李欣拿出一张和沃尔玛签订的合同单一一解释给记者听,“沃尔玛一般无进场费(但有首单免费赠送,可适当协商,一般为一仓板为基准);无端头堆剁费,DM费每种2000元/次(每年两次,分别是端午节、春节);年底返利2%以内;毛利补偿费(既商场毛利低时从供应商中收取的费用)按月收1000—3000元不等(在月盘点前根据销售情况及与采购沟通程度收取,也有可能不收);一般账期为到货30—60天。事实上,除了进场费免收以外,沃尔玛的其他费用都比其他超市高,而且还有一个毛利补偿费,实际上就是风险担保费。自从沃尔玛收购好又多后,更学精了,巧立名目的费用越来越多。沃尔玛是不会做亏本买卖的。”

    “麦德龙与其他超市有所不同,属于量贩型卖场,初次进场费用比较高,但后续合作时相对比较简单。”李欣介绍说,一般进场费为1500元/条码(且总进场费用一般不少于10000元);端头费1500元/次(14天);堆剁费1500元/次(14天);DM费每种1500元/次(14天);年底返利为2%以内;无年节费、店庆费,但有年度费用1%(既每年续约时按前一年销售额计算,一般以广告支持名义收取);一般账期为到货45—60天。他又补充说:“虽然麦德龙的费用相对简单一些,但其对品牌的运营能力、认知度和销售量均有很高的要求,不是一般的品牌能进得去的。”

    “家乐福和大润发费用比例最高,合同任务完不成的也要全额抽取返点,收费最高比例达到零售额的30%。”国内某日化名牌商如是说,在高位商超费用情况下,他们已经考虑“有所为有所不为”。

    除了这些狮子大张口的外资超市,本土零售企业也不落人后。人人乐超市某采购人员对零售商的报价是:“开户费,再加上信息分享费,全店一年3万元,深圳区域有25家店。第二就是节庆费,按五百元每节每店收的,共八个节。然后还有一个固定扣点,按销售额扣十个点。然后是条码费,八千元一个产品。”

“每年销售额要在两百万元以上,才可能有钱赚。”该采购人员说,如果达不到非常高的销售额,供货商连卖场的费用都支付不起。虽然世纪联华等BC类超市也收取该类费用,但是从产出收费比来看,供应商尚可接受。

    事实上,从去年到今年,已经连续发生了康师傅断供家乐福,养乐多断供沃尔玛等品牌“起义”事件,可以看出进场费矛盾已经到了白热化状态;从另一侧面也反映出,能够与大超市、大卖场抗衡的也只有大公司、大供货商。而小供货商只能任由超市“欺压”,没有更多的话语权。对于占比并不高的日化商,广州有企业则呼吁,除了政策法律的干预,希望供应商应该迅速联合起来与零售商对话,不能再单打独斗。

推荐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