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报告│中产驱动未来
CBO记者 侯欢欢
导读
他们是一个因掌握知识而拥揽财富、因标榜自由而倾情消费、因注重自我而日趋多元的群体,是一股促使社会结构形态从金字塔向橄榄形转变的有生力量,是一个人数、话语权和影响力急剧扩大的社会中坚阶层。而2016年化妆品报年会的主题报告要讨论的就是这一个群体。
尊敬的各位董事长、总经理
同志们、朋友们
上午好!
今年年会,我们要谈论的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是一个因掌握知识而拥揽财富、因标榜自由而倾情消费、因注重自我而日趋多元的群体,是一股促使社会结构形态从金字塔向橄榄形转变的有生力量,是一个人数、话语权和影响力急剧扩大的社会中坚阶层。
他们就是中产阶层。
当下,要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消费市场的走向和趋势,化妆品行业的方向和未来,中产阶层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1中国中产阶层人数正在快速增长
在中国历史上,农民一直是社会的主体,他们占到全社会人口的90%以上。在这90%的农民和皇权官宦阶层之间,有一个处在中间位置的乡村士绅阶层。这一阶层具有组织协调民间社会的作用,但由于人数不多,话语权也不强,其在经济和文化范畴内的影响并不大,但这大概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中产阶层。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中产阶层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并在20世纪上半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一阶层的成员包括进入城市从事现代民族工商业的"新士绅";在外国企业和 “洋行”中工作的青年知识分子;中国的民族工商业中的第一批管理者;现代国家形成过程中出现的政府官员;在现代教育和社会事业发展中出现的中国最早的一批大学教授,以及律师、作家和艺术家等自由职业者。这一批人虽然数量仍然算不上庞大,但对新思想和新文化在中国社会的传递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也是推动当时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之一。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一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由于过分强调阶级斗争,中产阶层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改革开放使中国的个体、 私营经济在消亡了近 30 年后再度复苏。由于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 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 观点启迪人们对财富展开重新认识,中产阶层开始重新出现,这一时期中产阶层的主要构成为: 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乡镇企业主等。
1992 年,中国全面推进市场化改革之后,中国开始从早期工业化步入中期工业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 2002 年的研究显示,一个类似于西方现代化社会中的中间阶层,已在现阶段中国社会结构中现出雏形。其具体包括新生的私营企业家、小业主、公务员、事业单位管理者与技术人员、白领、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管理者、高新技术行业和其他新行业的高收入群体。
这个群体在经济上如何界定?《福布斯》杂志认为,中国中产家庭,年收入应该在1万-6万美元之间。咨询公司麦肯锡的说法则是,年收入在9000美元至3.4万美元之间。而国家统计局则定义为年收入7250-62500美元之间的人群。
2015年,瑞信研究院以拥有5万至50万美元的财富为基准来界定中产阶层成年人,并得出中国拥有1.09亿中产阶层的数字。2016年7月,《经济学人》杂志按照家庭年收入在1.15万到4.3万美元,也即家庭年收入在8万到30万元人民币之间为标准,得出中国中产阶层有2.25亿人的结论。
2.25亿人,他们目前只占中国总人口的16%。
但是这个数字正在急剧扩大。
在习近平近年来的演讲中,保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扩大中等收入人群比重;集中力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国梦”等话题多次中出现。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估算,再过十年,到2026年,中产阶层人口数量会达到6亿人。
这个群体,不再是古代农耕社会中,经济和话语权被压制的乡绅群体。他们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能熟练使用互联网,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很强。同是,他们也是崇尚消费,乐于用消费来表达自我的一个群体。
据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在重塑中国社会、影响中国发展的多股力量中,没有一股力量会比中产阶级的迅速崛起和急速增长更有意义。
对于消费市场,乃至化妆品市场而言,同样如此。
2中产成为驱动市场增长的最强动力
2015年,我国消费品市场规模首次超过30万亿,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升至66.4%。而到了2016年前三季度,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高达71%。在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的重要性正越来越突出。消费,已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稳定器”和“顶梁柱”。
而目前中国消费市场的增长,主要来源于中产阶层推动的消费升级。
与此前几十年中国消费市场主要由增量驱动相比,消费升级驱动的市场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有着截然不同的规则。
在这里,我想先举一个方便面市场的例子。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方便面在中国三十多年里保持持续增长。到2012年,方便面全球销量突破1000亿份,其中中国销量440亿份,平均每个中国人每年要吃30多包方便面。
然而这一市场,从2012年开始急转直下,连续三年大幅下滑。2015年,全国方便面的销量下降了12.3%。在中国有22家具有一定规模的方便面企业,在过去一年中有6家退出了市场。中国最大的方便面公司康师傅2015年利润下滑了35%到40%左右。
方便面市场为什么会遭遇断崖式下滑?因为它被外卖取代了。
2012年正是网络外卖市场开始急速发展的年代。如今,无论宅男宅女,还是写字楼里的办公人员,都可以非常方便地借助手机网络订餐。外卖与方便面的消费者人群基本一致,但是各方面的体验都远胜方便面。
动辄几十元上百元的外卖,取代了方便面,成为人们不便下厨和外出就餐时对于“吃”的选择,是因为消费者不仅要果腹,还要健康,要享受,要自主。
化妆品行业也有同样的例子。
以洗护发市场为例,消费升级已经成为既成的事实,并且还将一直持续下去。从早期的宝洁、联合利华、拜尔斯道夫日化(原丝宝日化)的三强格局,到欧莱雅、汉高、资生堂和爱茉莉太平洋洗护发品牌的快速增长,再到国内以滋源为代表的高端洗护发品牌对市场的抢占,这一个早已经被认为是高度成熟的红海市场,出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空间。
这个空间,就是消费升级。
消费升级的趋势,不仅存在于洗发水市场,整个化妆品市场都是如此。接受我们纪录片访谈的凯度消费者指数提供的数据显示,在过去一年里,不同价格区间增长最快的化妆品是单价350元以上的高档和奢侈类品牌。而在整个化妆品和彩妆领域,过去一年的市场增量82%都是消费升级带来的,而不是量的增长带来的。
从方便面到零食饮料,从洗发水到整个化妆品市场,甚至大到汽车这样的商品,消费升级已经成为几乎所有商品和服务行业的共同主题。
总结消费升级的特征,不难得出四个结论:一是消费品质的升级,从“满足基本需求”到“想要更好”的转变;二是消费形态的升级,从“买产品”到“买服务”的转变;三是消费方式的升级,从“线下买”到“全渠道”的转变;四是消费行为的升级,从“标准化”到“个性化”的转变。同时,从化妆品行业的角度来说,消费升级主要呈现“细、高、新”三大特征。细,是指市场越来越细分化;高,是指市场向高端化发展;新,是指新产品和新概念成为驱动品类增长的核心动力。
而这一切变化,都来源于中国经济和居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进入中产阶层的消费者越来越多。他们的经济基础和受教育水平使他们想要更好的,更便捷的、更健康的和更个性化的商品和服务。
3中产阶层的崛起是本土企业的巨大机会
2013年,《化妆品报》社走访巴黎老佛爷(Lafayette)百货。老佛爷的负责人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来购物的外国人最多的是美国人,七八十年代是日本人,九十年代则变成了韩国人,而现在,老佛爷百货80%的消费都是由中国游客创造的。
前去老佛爷百货购物的各国消费者的变迁,同时也是世界范围内中产阶层崛起的轨迹。
1920年代以后,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社会工业化的完成,开始向后工业社会(Post-industrial Society)转变,工人的人数开始减少,中产阶级的人数开始上升。1956年,在美国职业结构中,白领工作者的数量在工业文明史中第一次超过蓝领工作者。到1970年,白领工作者与蓝领工作者的比例超过了五比四。尤为重要的是,在中产阶级中,大量出现的不是小农场主、店主和小企业主,而是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出现日益增多的所谓"新中产阶级",包括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学校教师、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以及在商店内部和外部从事推销工作的人。
在其他转向后工业社会的国家和地区中,自1960年代以来都开始出现了新中产阶层数量不断增长的趋势。欧洲是这样,日本和东亚各国也是这样。1963年,美国社会学家傅高义(Ezra Vogel)根据1958-1960年间在日本的田野研究发现,通过战后的重建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的日本,新社会秩序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是大批新中产阶层的出现,包括白领雇员和政府职员。10多年后,日本的现象也出现在台湾、韩国、香港、新加坡这几个有“亚洲四小龙”之称的东亚地区。和日本一样,东亚地区中产阶层的出现和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动,也是这一地区工业化向后工业社会转变的结果。
纵观这些国家中产阶层崛起的历史,去国外旅游和爆买,是中产阶层崛起初期的一个典型特征,但并不是一个最终的结果。与中产阶层规模和影响力的扩大密切相关的是,本土企业、本土品牌和本土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将得到空前的繁荣和壮大。
以美国为例,在建国后的三百多年里,美国“新教伦理”崇尚节俭的特征深刻影响其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然而进入19世纪20年代以后,中产阶层规模扩大带来消费主义的崛起。美国的好莱坞和百脑汇文化得到空前的繁荣,包括可口可乐、宝洁等公司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始了跨越式地发展,并逐渐走向全球,奠定了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日本同样如此,上个世纪70年代,“日本制造”和现在的“中国制造”一样是全球经济的流行话题,但有影响力的品牌依然屈指可数。而随着中产阶层崛起带来的国民消费的品牌意识,以及审美意识的提升,日本本土企业家被逼不断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品牌的创造和需求相互影响,日本在此后很短的时间里便崛起了一大批世界知名品牌,包括我们熟知的索尼、松下等。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中产阶层崛起的时期,是消费升级的时期,也是本土品牌和企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尽管目前中国国内市场,尤其是化妆品市场面临着海淘、跨境购等多重力量的冲击,国内中产阶层消费者对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的品牌还有一些偏爱,但是这些过程在此前欧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中都曾经历过。当消费者开始愿意为消费升级买单,愿意为更好的、更个性化的、更精致和舒适的产品和服务买单的时候,新的市场机会将存在于外资品牌和企业中,也存在于本土企业和品牌面前。
从文化自信的层面上分析,尽管国内部分消费者依然存在“崇洋媚外”的心理,但是这一现状已经在逐渐改变。
我们看到,家电领域已经走到了前面:本土家电品牌已经占据了国内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并且在消费者的信任度上丝毫不弱于外资品牌。随着国人进入中产阶层的人数越来越多,人们的文化自信也会越来越强,本土文化的繁荣必然会催生出植根本土市场的强大品牌。
就企业自身而言,我们也有足够的自信和乐观的预期。去年拍摄《工匠精神与产品价值》纪录片时,巴黎商学院的教授说:在原材料、制作工艺、产品开发、设计等方面,中国企业有着非常好的发展前景,中国制造已经初步具备了创造优秀的奢侈品品牌的条件。
同志们,朋友们,无论是从发达国家经济和市场发展的经验来看,还是从中国自身消费变迁的角度来看,中产时代已经来临。
与美国日本这些国家中产阶层的发展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不同,中国中产阶层人数和规模的扩大发生得更快。中国的消费主流已经迅速从屌丝时代转变到中产时代。
这种变化,意味着我们以往所依赖的市场竞争策略,以往我们所熟悉的消费者,都将发生变化。我们必须要用全新的视角来面对新的,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市场。
伟大诗人里尔克曾经说“我认出风暴而激动如大海”,中产阶层的崛起无疑是近两年,我们所看到的最大的风暴。
最后,请允许我代表化妆品报、化妆品财经在线、唯美中国活动中心,对
诺斯贝尔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
广州市莲娜姬化妆品有限公司
伽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珀莱雅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全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家化联合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美妆小镇
上海优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广州市优妮日化有限公司
发无域化妆品(上海)有限公司
珠海伊斯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海牙湾国际有限公司
深圳思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沈阳托丽化妆品销售有限公司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你们慷慨赞助!
谢谢大家!
已阅读完本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