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O首页

品牌商热推智能美妆仪 醉翁之意在“大数据”

阅读1228 2014-05-27 化妆品财经在线CBO独家www.cbo.cn 熊秀娟

  
    CBO记者熊秀娟

    5月20日,PBA品牌创始人苏桂强在其新浪微博中发布一则消息称,刚拿到最新的“PBA智能肌肤管家”(后简称“管家”)样机,3秒即可轻松检测肌肤水分和油分,计划6月18日十周年庆正式上市。

    据了解,“管家”为PBA技术团队历时半年,自主研发的美肤仪器产品,需要配合PBA女人帮手机客户端使用,推出安卓与苹果IOS两个不同版本。使用前先安装APP,再将“管家”的检测探头轻贴肌肤,3秒后手机APP上显示出肌肤的水分和油分数值。“管家”测出的肌肤检测数据在定义使用场景后可保存到云端,系统对这些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大数据”分析,再将分析结果应用到每位用户,提供肌肤分析报告和个性化护肤指导等功能。


     PBA品牌负责人李汪告诉《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管家”所运用的技术原理并不复杂,云端只是获得了水分和油分的数值,真正复杂的在于后端软件的”大数据”逻辑分析。

     PBA化妆品技术工程师介绍,“管家”所提供的横向数据分析包括“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的女性在不同时段的肌肤水分油分的若干个平均值,帮助用户分析肌肤状况”;纵向统计包括“个人肌肤状况数据,用以提高肌肤分析报告准确性”。

      该工程师补充解释,“管家”运用的是离子选择电极法原理,“管家”检测探头中的特定离子(水分和油分)具有选择性响应的敏感膜,将离子活度转换成电位信号(该离子活度并不是实际浓度,而是相对100%活跃度的离子来判断的相对值。例如肌肤水分显示35%,是指相对100%纯水而言的一个参考值),这些数据通过加密通讯协议的转换,最终得以显示到手机APP上。

    “目前‘管家’已完成前端基础功能的开发,后续还将开发肌肤护理方案指导等功能。”李汪介绍。

    据了解,除“智能肌肤管家”外,大力玩转科技的PBA今年还先后推出“清肌焕肤洁面仪”、“纳米喷雾润肤仪”等美妆仪器。

    美妆仪器由“大而贵”转向“小而轻”

    据悉,与PBA“管家”异曲同工之效的“硬蛋”科技大赛获奖产品“皮肤小博士”是专为女性设计的一款迷你型仪器,U形设计,体积小巧,可随身携带。通过App实时测量肌肤水、油分数值,踪肌统计肌肤在不同时间点及使用不同品牌护肤品后的数据,通过数据对比和分析,帮助使用者找到适合自己的补水、锁水护肤品。

    对传统肌肤检测仪非常熟悉的济南美容整形医院主诊医师邢学亮表示,“传统的大设备肌肤检测仪器在美容机构非常普遍,流行多年,但迷你型智能肌肤检测仪在市场很少见,属于新兴家用仪器。”

    邢学亮告诉《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传统意义上的皮肤检测仪是美容导师或医师对拍摄的皮肤图片进行肉眼比,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储备和皮肤症状经验,对被检测者的皮肤状况进行判定,并分析形成原因,提出肌肤改善建议,检测的重心在于为顾客推荐与之相对应的产品或理疗,没有新型智能肌肤检测仪的“大数据”分析功能。

    一位曾供职于佳丽宝品牌的美导告诉记者,肌肤测试仪是美导在终端吸客、留客常用的仪器。美导将顾客的侧脸连接仪器,电脑显示出顾客肌肤纹理,色素、细纹等被放大后清晰可见。在检测的过程中,美导根据经验和仪器显示的图像告知顾客的肌肤存在的“严重缺水”、“黑色素堆积严重”等问题。随后,为顾客提出相应的“补水”、“美白”方案,通过对应产品的组合使用后,再次用仪器检测肌肤,使用前后图像对比,最终促成销售。

    “这种仪器体积大,而且重,需几千元,不是每个销售网点都有,日本的培训老师给我们讲课时我才第一次接触皮肤测试仪。”该美导说。


    “大数据”或将引起美妆时代新革命

    待PBA“管家”这类不仅能提供基础数据采集还能通过“大数据”的分析,从而给出理性护肤指导的智能仪器的软硬件技术得以成熟和普遍后,不久的将来,美妆界很可能出现类似目前“人人都有一部充电宝”的局面。只不过这些智能便捷的美妆仪器不再插在手机上,而是擦在我们的脸上、身上。 

    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麦肯锡称:“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 

    当下畅销书籍《大数据时代》的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他的书中前瞻性地指出,“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变革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带来“思维、商业、管理”上的革命。

    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不少国际快时尚品牌近几年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我国一二线城市。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西班牙时装品牌ZARA,自2006年在上海开了第一家门店后,该品牌在中国迅速扩张,截止2013年9月数据统计,它在中国大陆门店数已超过400家。
业内人士分析,ZARA的扩张之路取得成功很大程度来自它对“大数据”的运用,将消费者的声音转化成数字。

    ZARA在每家门店内的各角落都装有摄影机,当客人向店员反映“我不喜欢口袋的拉链”、“我不喜欢这个颜色”等的反馈意见后,店员将其意见传递给总部设计人员。此外,销售人员在结账、点货时,都会对客人购买与退货率做出统计,再结合柜台现金资料,交易系统做出当日成交分析报告,分析当日产品热销排名,最后数据直达ZARA仓储系统,再由此数据对店内货品调整进行数据性指导。

    同样精准运用“大数据”的全球性品牌还有——日本第二大便利店连锁品牌罗森,通过POS机数据进行精准促销。

    罗森便利店在消费者结账时,要求收银员在POS机上输入他(她)的性别和年龄段。若收营员不输入,收银机无法打开。通过这样的记录,罗森得知顾客的购买时间和所买的东西及所买商品的品牌,由此每个门店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设计促销活动。

   以上是两则非化妆品行业的国际品牌成功运用“大数据”的案例。据观察,目前我国化妆品品牌对“大数据“的运用多借助于第三方机构,通过向咨询公司购买消费者调查报告和行业趋势报告的形式,获得消费者习惯和流行趋势等信息。

    从记者捕捉到市场动态来看,化妆品品牌对“大数据”的需求,已经不再满足于咨询公司“喂”来的调查报告,未来将会有更多“肌肤管家”、“皮肤小博士”这类具有数据采集和分析功能的专业美妆仪器诞生,美妆界的“大数据”革新时代或将来临。 

最新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