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做好口服美容,相当于完成铁人三项?
阅读2858
2016-06-06
化妆品财经在线 吴思馨
美白丸、抗糖水、体香糖、透明质酸、燃烧系饮料,在日本化妆品市场中,口服美容品早已细分出多个品类,在消费群体中渗透率极高。相比之下,中国同类型市场却一直尚未形成热潮,且缺乏领导型的品牌。直到上个月,伽蓝集团旗下美素推出一款口服花水,这让业界再次关注口服美容这一领域。
美白丸、抗糖水、体香糖、透明质酸、燃烧系饮料,在日本化妆品市场中,口服美容品早已细分出多个品类,在消费群体中渗透率极高。相比之下,中国同类型市场却一直尚未形成热潮,且缺乏领导型的品牌。直到上个月,伽蓝集团旗下美素推出一款口服花水,这让业界再次关注口服美容这一领域。
CBO记者 吴思馨
美素新推口服美容品,三年前这一市场曾惨被泼冷水
美素花饮口服系列
前不久,伽蓝集团旗下护肤品牌美素请来《甄嬛传》中温文尔雅的温太医为新品花饮口服造势,用一场颇有看头的话剧发布会向行业表示,美素要试图撬动中国沉寂的口服美容市场。
大家可能都还没忘记,其实3到5年前,口服美容在国内可以称得上风头正劲。当时,日本化妆品品牌如FANCL、DHC、泊美、佳丽宝、资生堂等,均已推出形态多样的口服美容产品传入中国,并在国内引发了一阵“胶原蛋白口服液”风潮。
丸美胶原蛋白液态饮品
2012年,丸美推出胶原蛋白液态饮品——三肽胶原紧致系列口服美容液,零售价格不菲,368元/盒。试水一年后,又推出蜂王浆、可可胶、针叶樱桃、蓝莓四种口味,一盒10支、每支50ml,每盒售价由238元至338元不等。此外,当年丸美还斥资千万,邀请著名影星周迅代言这款产品,可见其集团总裁孙怀庆对口服美容产品的看好和重视。
不仅丸美,当时跟风口服胶原蛋白饮品的还有贵州百灵企业集团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爱透”、林志玲代言的“颜如玉”胶原蛋白口服液等。除了以胶原蛋白为噱头之外,当时的口服美容产品还有个共同点:定位高端、定价不菲,基本以50ml每瓶为单位,一盒6到10瓶,价格在200多到1000多元不等。
后来发生的事大家都知道了。2013年7月,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出了一期《胶原蛋白的美丽神话》,官方辟谣产品的种种“神奇”功效。一时间,火热的胶原蛋白饮品市场被一瓢冷水浇灭,连带着整个口服美容市场开始一蹶不振。
如果说本土品牌对胶原蛋白口服液的盲目跟进让这一市场一度陷入舆论漩涡,致使这一细分产品的市场份额大幅下滑,那作为国货中以匠心精心打造产品的美素以口服花水重启这一市场,难度不亚于一场绕中国版图一周的铁人三项。
口服美容品类到底前景如何?在我国口服美容市场尚处蓝海时,品牌方们不妨看看隔壁日本美妆品牌是怎么做的。
看看日本现在最流行的口服美容品都是些啥玩意儿
聊起口服美容,可能大多数国内消费者的印象还停留在太太美容口服液,和被央视辟谣的胶原蛋白饮料上,而看看隔壁的日本,不管是产品形态、市场容量还是消费者认知,都比我们“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美白丸、抗糖化口服液、体香糖、透明质酸、燃烧系饮料,只要你关注过日本化妆品市场,就一定被安利过这几种美容“神器”。相比胶原蛋白饮料类似“吃啥补啥”的朴素逻辑,美白丸、抗糖化口服液这几种产品在噱头和功效上都显得更加神秘和高大上。
据了解,目前日本市场上出了美白丸产品的品牌包括但不限于资生堂、POLA、白兔、Be Blanche、皇汉堂、Fancl、第一三共、狮王等。这些品牌宣称:美白丸中所含L-半胱氨酸、维生素C、E、B2等微量元素,能够有效淡斑美白、缩小毛孔、增强肌肤的新陈代谢。而另一种神器“抗糖水”,全名POLA BA抗糖化抗老美肌美容口服液饮料,称内服后能抵抗身体糖化过程(别问,小编也不懂),具有保湿、紧致、抗老、增加皮肤透明感的作用。
看功效就知道,以上产品都不会便宜到哪里去。《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在多个电商平台上搜索“美白丸”,卖得最火的品牌毫无疑问是POLA,代购价格在800+到1000+人民币/180粒(可吃三个月),而POLA BA抗糖化原液的价格则在600+左右(20ml*12)。两种产品均销量可观,特别是美白丸。记者随便点进一个商品页面,数据显示其已累计交易成功679次,累计评论1000多条,销售额达63万余元,而这还只是万千代购中的一家。
纵观网上各大美妆博客、网红达人对这些口服产品的评价,各人感受不一,但称产品有效者居多。
口服美容产品应先直面“市场需求”问题undefined
“在当前的消费阶段,口服美容品的市场份额不大,”广州冯建军营销策划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建军认为,从整个国内化妆品市场来看,如今各个品类和渠道的增长速度放慢,一些从前被期待会高速扩张的母婴、男士市场都尚且发展不足,这样一种情况下,口服美容的发展机遇和空间还有待观望。
冯建军补充认为,国货名品在保证良好产品品质的基础上,对市场持之以恒的投入和培育,或将复苏口服美容市场,甚至成为这一领域的领导性品牌。
“其实从去年看,娇韵诗等外资大牌也推出过纤体美容功效的口服类产品,但也是作为常态的新品来完善产品线,对于综合性品牌来说,切合品牌定位的口服产品是细分的一个不错方向”。国内某高端百货负责人告诉《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严格来说,口服美容品属于食品和保健品行业,这就意味着,这一类型的产品在百货、高端超市和个护连锁店才较有针对性,而注册经营范围有限的化妆品专营店和定位大众的超市可能就没有销售的资格和可能性,这也限制了口服美容品在中国的深入渗透。
上述百货负责人还告诉记者,如今消费升级带给了像口服美容品这样的高端品类的发展机遇,但对于品牌来说,首先要做的还是抓住需求这一痛点。回避胶原蛋白这一具有“黑历史”的概念,切入中草药的一些调理理念,对于国货来说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当然,入口的东西,安全之外,真正功效发挥还需要强大的研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