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韩国经济高速发展,各类化妆品店应运而生;同时期,香港经济模式由倚重制造业转变为服务业,经济持续增长,个体化妆品店遍布香港街头、以屈臣氏为代表的连锁药店蓬勃发展。
上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催生了主打平价、便利的药妆店的兴起。
这是第二届中国化妆品创新论坛的专卖店专场上,来自日本、韩国、中国香港的专家、学者不约而同谈及的经济背景与化妆品店之间的联动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固然也决定一切零售模式。
在这次主题为“中日韩化妆品店解析”论坛中,经济变革给商业零售模式打上的烙印是记者最深刻的体会。韩国ABLE C&C株式会社中国总代表崔善介绍了在韩国经济高速发展的1980-1990年,综合性化妆品店如雨后春笋,遍布大街小巷,而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对化妆品的需求更加多样化,从而又催生了更丰富立体的销售渠道,如直销、电视购物等。
无独有偶,在日本M&M Communications有限会社董事宋炜炜的阐述中,1995年前后,受日本泡沫经济崩溃的影响,消费者的钱袋紧缩,更乐意到药妆店购买价格低廉的化妆品,而性价比高的通讯直销方式也开始受关注,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化妆品消费此时开始呈现“哑铃”型趋势,即高端和低端的两极化。或许可以理解为,相比较处在消费金字塔的塔尖人群而言,“塔基”部位即大众消费受经济环境影响最为直接。
反观香港,个体化妆品店兴起的上世纪80年代正是香港经济模式的第三次转变。香港把握了中国内地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将产出效率相对较低的加工工业向内地转移,从而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香港的经济模式已从制造业主导型转向服务业主导型。如今内地游客耳熟能详的连锁化妆品店莎莎正发轫于1978年,而后迎合了香港经济转型的黄金时期。这种转变也正是灵活、便利、丰富的化妆品店比传统百货专柜更能满足化妆品消费者日渐增多的需求的印证。
那么,这些亚洲发达地区的“过来人”经验究竟给我们哪些启示?
全球性金融危机的阴霾正在消散,中国经济企稳回升。与世界其他大型经济体相比,中国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最小,“元气恢复”的时间也最短,即便在经济形势最不确定的2009年,中国GDP依然保持了8%的增速,“中国奇迹”不得不让人侧目。而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中,我国政府寄以重望的即是扩大内需,提振消费。从偏重于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转变为依靠国内消费市场拉动的内向经济模式,是此次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深刻教训,也是我国正在转变中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所在。
而这一轮经济结构调整将给化妆品零售业带来什么?首先,在政府各项促进消费的政策引导下,民众的消费结构、消费理念逐渐升级,或者说持续的“消费教育”让民众对化妆品的消费需求也更旺盛,护肤、彩妆、香水等化妆品愈来愈成为不可或缺的日常消费品;其次,城镇化的推进,使得有相当购买力的消费人群不断扩充,消费总量的增加必然导致消费模式、消费行为进一步走向多元化。
不过,机遇和挑战是硬币的两面,相伴共生。对于中国内地近20万家化妆品店来说,日本、韩国、香港的经验同样也告诉我们,每一次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也是行业整合发展时期。如果突破不了经营管理的诸多瓶颈,终究难以逃脱“被洗牌”的命运。
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机遇从来都是给有准备的人,那些善于抓住时代机遇的“弄潮儿”,生逢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