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12-08
  • 阅读量:28143
  • 来源|CBO独家
  • 作者|李惠华

    年近岁末,气温越来越低,节日也多了起来。圣诞、元旦、春节,都扎堆了。不要说没钱过节,现在的烦恼是该怎么过节。只是,这节日越来越有些师出无名了。

    比如说这2011年11月11日,传说中的世纪光棍节。“11”原本是打趣剩男剩女的数字,没想到还真成了全民狂欢的节日。当然,笑得最开心的倒不是光棍们,淘宝、当当、京东这些才是赚得盆满钵满的大赢家。据称,淘宝在这24小时内的交易额突破52亿元。这哪里是光棍节,明明是淘宝节嘛。

    扳着指头数一数,从年头到年尾,咱现在流行的节日还真不少。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这些传统佳节肯定少不了;五一、十一,这可是黄金周,你要想错过,商家还不乐意;当然,还有赋予特定群体的节日,六一儿童节、教师节、记者节等等,虽然惠及面窄,但也不妨碍人们过节的心情,再说谁家没有个小宝贝;还有,与西方接轨的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等等,当然最浓重的甚至有西风压过东风之势的要数圣诞节了。圣诞节前的平安夜,当你置身于某个城市的步行街时,你会疑心这个城市的人是不是都集中在这条街了,这才是真正的万人空巷。

    所以,都市中人难免会有这样的错觉:过节=购物+休闲。想想,供房、养车、养孩子、照顾老人,就算你是单身,还得为工作忙里忙外,现今有这么多休息的“名头”,为什么不好好犒劳自己,犒劳家人。

    再说,这“没节造节”不仅扩大内需、利国利民,还有坚实的经济学理论支持。凯恩斯大师老早就提出了“挖坑”理论。大意是假设一国经济萧条,政府便雇两百人挖坑,再雇两百人把坑填上。雇两百人挖坑时,需要发两百个铁锹,于是,生产钢铁、铁锹的企业开工了,开工就意味着工人能拿工资了,而工人有了钱,自然要消费,于是吃喝玩乐等消费行业也被带动了。同样,再雇两百人把坑填上时,又可刺激一轮经济。

    话又说回来,我的时间我做主,何时吃喝玩乐,还得服从“节日”的安排吗?所以,休息又何必借“假日”之名。何况,老祖宗创造这些传统佳节,可并不仅仅为了后代们偷得浮生半日闲。譬如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从初一到十五,每一天都有不同的习俗,每种习俗又都蕴育着新年好兆头;端午是为了纪念屈原,赛龙舟、吃粽子;中秋要家人团聚,举杯邀月;九九重阳不止有敬老之意,也是登高望远、赏菊插茱萸的日子。

    但如果你说光棍节是为了庆祝单身,还有那么点个性解放的意思,那么西方的万圣节和咱又有啥关系?装鬼吓人寻开心?别忘了,咱中国人的“鬼节”是盂兰盆节(也叫中元节),但与恶搞无关,它是后人追思祖先、祭奠亡灵的日子。

    扯了这么多,无非是希望今后咱在“造节”的时候能多点文化味。据说,民国时期陈立夫做教育部长时,为了让鼎鼎有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考证大禹确有其人,而不是一条虫,特意让顾颉刚考据大禹的生日。顾考证之后,提出某年6月6日为大禹的生日。于是陈立夫设立这一天为“工程师节”。虽然陈立夫的初衷是想让顾颉刚自己推翻曾经说过“大禹是条虫”的学术假设,但由此也可看出,任何一个节日的设立,不是拍拍脑袋就想出来的,还得“师出有名”。如此,才不会让节日仅仅沦为狂欢的“噱头”。

推荐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