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艺伟 浙江报道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发达的经济和特有的地理环境蕴育了浙江专卖店主独特的操作传统与风格。记者走访浙南丽水、台州、温州三地深刻感受到这里专营店市场的另类“面孔”。
独特的“老板娘文化”
走访浙南地区专卖店,几乎所有店主和代理商都承认“老板娘文化”在当地的深刻影响,事实上在整个浙江地区都是这样。多数专卖店都有一位“一个顶几个”的老板娘,凭借个人魅力和悉心经营,成为专卖店销售以及日常运作的顶梁柱,个人亦由此成为专卖店的“招牌”,特别在维护老顾客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云和化妆品店店主江碧霞告诉记者,自己每天站店时间从早上8点到晚上10点,尽管有5名店员,江碧霞还是习惯每天亲自做销售、做会员档案。她认为,培养店员效果不理想是主要原因,同时店员在服务上无法像自己一样尽心。“自己讲解产品更到位,服务也更耐心。有次离开店一个多星期,销售明显下滑。”江碧霞说。
黄氏乐燕唯一一家外埠店在宁波,店主杨乐燕无奈地表示,自己每次到宁波店都不敢多待,怕待久了那里的顾客认准了老板娘,自己就分身乏术了。
龙泉店主叶丽也表示,本地顾客对老板娘有着很强的认可度和信任感,有时自己不在店,甚至会有顾客宁愿改天再来,店内数额最高的客单往往都是老板娘完成的。
“老板娘文化”的背后是什么?有代理商分析,本地老板娘非常敬业,注重通过个人魅力做好客情。其中很多都历经了专卖店由小及大的转变,并在这个过程中坚持在多项店务上亲力亲为,而本地顾客讲究人情,十分“认老板娘”,渐渐形成这一特定现象。
老板娘们十分注重学习,以提升个人素养和经营理念。杨乐燕告诉记者,自己坚持每天晚上读书一小时,吸收心理健康、大众医学、营养保健等方面的知识,并且定期阅读时尚、发型和服装方面的杂志,同时还会自费参加社会培训。
近几年随着竞争加剧、规模扩大,越来越多的专卖店意识到“老板娘”角色过于厚重,反而会成为专卖店企业化管理以及向外扩张的瓶颈。已经有少数老板娘有意识地“退居二线”,着力培养得力店员。
小店星散无“野心”
台州椒江施美化妆品店开了20多年,40平方米左右的店铺目前月销售额约16万元。作为多年来生存状况稳定的老店,施美一直坚持单店发展,不扩店、不增大面积、不做大规模调整,店主郭素林淡定表示,不喜欢压力大是最主要的原因。
像郭素林一样在浙南地区开着小店,有着不错的收益,但缺乏规划和“野心”的店主十分普遍。记者了解到,浙南市场小店多而散,成气候的连锁系统凤毛麟角。
温州邓氏贸易大区经理阚乃团分析,浙江民营企业多、个体经济发达,店主们多讲究快回报率,追求立竿见影。阚乃团认为,在很多小店店主身上都有急功近利的影子,加上资金投放门路广,浙江人推崇“不留闲钱”的生意经,一些小店都是“小投资”的产物。
一位代理商给记者举了个例子,在其客户店中,有店主身家千万,但多年来守着20多平方米的小店,并无长远规划,也不加大投入。
连锁难成气候,除了品牌瓜分、门面费用高等客观原因,还有本地人重人情、认老店、排斥外来店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阚乃团表示,公司人员下市场时,会给店主灌输理念,鼓励其成长为当地A类店,树立品牌形象,督促其学习以及加强管理。但本地店主对“资金”十分敏感,小店合作不稳定的同时“扶不起来”。典型的一个例子是在面对类似资生堂这样的大品牌时,一些操作尚佳的店大多选择拒绝,理由是压力大、任务重、折扣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