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销售行业的规模化、品牌化、综合化已成为一种潮流,在化妆品专营店的发展中,没有持续的职业培训和持续的治理辅导,只是一味地“多开店”,这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显然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只有充分挖掘每家店铺的销售潜力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员工的能力是重中之重。
企业经营久了,员工参与企业建设的激情逐渐被程序化的上下班所代替,这时候对员工进行适当的培训则势在必行。
培训意识待提高
没有好的员工,何来好的企业?没有好的企业,又何来员工的忠诚?特别是对于专卖店经营者来说,要想销售业绩有增长,就必须做好员工培训。由于员工的流动性大,一些专营店老板不愿意对员工进行物资和精神上的投资和培养,也正是因此造成了虽然员工很多,费用开销大,但销售客单量上不去,利润率低。
很多化妆品连锁店的经营者都无奈地表示“自己每个月都在招聘,但很多人都是刚来没几天就走了,很难培养有经验的店员”。对于如今的化妆品店来说,绝大部分员工是80后甚至90后,他们有着新一代年轻人“随性而为”的性格特征,作为化妆品店,通过培训对她们进行完备的职业塑造尤为重要。80后、90后的员工离职率高、自我定位往往脱离实际、注重物质利益、职业定位模糊。但同时她们又渴望学习以提升自我,乐于接受新生事物,非常愿意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拥有较为强烈的成才意识,渴望在职场中有更多提升自身的机会。化妆品店老板必须了解年轻员工的需求,通过培训等手段为她们创造成长机会,帮助她们从“学校人”、“家庭人”向“社会人”、“职业人”转变。
培训手段欠佳
山东烟台丽源化妆品连锁店的老板刘松林最近一直在为员工培训的事发愁,这几年她的丽源化妆品连锁店发展迅速,2005年才进入化妆品专营店领域的她,如今已有六家分店。
可是对于丽源这类中小规模的化妆品连锁店来说,如何对员工进行培训成了一个难题。刘松林告诉记者,虽然自己代理的品牌方时不时会派讲师对员工进行培训,但培训内容基本上都是让员工熟悉各自品牌的产品培训,很少涉及员工的职业培训。目前,员工的入职培训和日常培训主要都是自己在做,但要在完成日常庞杂的管理工作后再抽出精力培训员工不仅她感觉很累,而且员工渐渐地也“听觉疲劳”了,同时,“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须得有一桶水”,培训起来常有力不从心的感觉。
刘松林也想到过请专业的培训公司对店员进行培训,但很多培训公司并没有专门针对化妆品连锁店的培训内容,而那些专门针对化妆品连锁店的培训又太贵,“讲一天课就上万元,很离谱,而且效果很难讲”。对于很多中小化妆品连锁店和经销商来说,基本上都处在请专业培训讲师费用上不划算,自己培训效果又不理想的两难境地。山东泰安的化妆品经销商吴化荣告诉记者,自己公司员工培训的主要内容就是组织大家看职业励志光碟,但是,“员工刚开始时还很感兴趣,后来就不怎么当回事了”。对于众多的中小化妆品经销商来说,培训手段的缺乏成了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有的放矢
针对中小化妆品经销商受困于培训短板,业界知名的培训管理专家北京越努凌云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祥建议,中小企业的培训必须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对于那些规模较小的企业,还是由老板自己培训员工最好,但是一定要将培训内容形成规范化的培训文案,而不只是聊天式的培训。而稍具规模的企业,如有五六家分店的化妆品连锁店,则可选拔一名业务能力强,沟通技巧好的店长作为兼职培训师,由她负责对店员进行定期的日常培训。而每一季度都应该有一次较大规模的培训,这种大型培训应该请业内较好的培训讲师来做,同地区或相邻地区几个企业可以把员工组织在一起接受培训,这样费用分担下来就不是很高。
烟台开美化妆品连锁店的老板段林峰也认为培训形式要灵活,开美化妆品连锁店有十来家直营店,自己专门培养了一名专门的培训导师,但是把所有的员工组织在一起培训还是比较困难,于是就采取了先由培训导师对各店店长或业务骨干进行培训,再由她们对各店的其它店员进行培训,效果不错。
对于培训内容,张国祥建议应首先着重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对于销售技巧和顾客心理的培训是其中最重要的,这些年很多企业在培训时给员工讲国学、成功学,这反倒让很多入职不久的员工难以脚踏实地工作。而培训的最终目的不应该仅仅体现在销售业绩上,更重要的是通过长期的培训结合日常的管理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让员工的能力和公司的实力在这种文化中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