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踞中国市场25年,强生在医药和婴幼儿护理市场中的强势地位显而易见。但是近年来,安全事件迭起让公众对该品牌质疑声四起,强生陷入严重的公众危机公关中;与此同时,在儿童市场,进口和中国本土品牌的愈加累积,也让强生备感压力;而在强生对收购品牌大宝的发力变革中,成效或已有一点点,但未来仍难以预期。在这个强生的“多事之秋”里,如履薄冰的强生或许要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婴童市场竞争加剧
在强生的品牌阵营中,露得清和可伶可俐在护肤品的货架生意上向来不温不火,相对来说,强生婴儿品牌知名度高,至今仍居于市场龙头的领先地位。
相关数据显示,现在国内婴童护肤品市场规模有近100亿元,这一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品牌的进驻。对于消费者来说,强生已不再是唯一选择。施巴等专业婴幼进口品牌吸引了越来越多“80后”妈妈好奇的目光。与此同时,皮皮狗、青蛙王子、小浣熊等国产儿童品牌或深度革新渠道、或循序渐进布点,逐步树立了市场知名度,在细分市场占有率逐步提升,竞争目标直指强生。
显然,打造立体化的销售渠道是强生应对的关键。当前大流通实体渠道依旧是强生洗护产品的着力点。除了屈臣氏个人护理店、沃尔玛等大卖场的厂家直供,强生还借助分销商在县乡市场慢慢渗透。尤其在近期,强生设计的在母婴用品专卖店专属套装对总体销售提升明显。
然而,对于低龄市场来说,购买模式的多元化趋势已经明显。当下,B2C专业购物网站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分销商的青睐。有数据显示,专业婴童产品网站“红孩子”的销售业绩连年翻倍增长,目录营销和电子商务成为流行于年轻母亲中的购买方式。相对于那些近年来在电子商务突飞猛进的品牌,强生在渠道创新方面的步伐略显缓慢。
在品项上,强生也试图进一步细化。去年下半年,强生推出单价在30—40元的成人护理系列——强生美肌,实现从母婴共用转变为专业婴幼儿和专业成人的合理细分。可见,针对膏霜远弱于洗护的不均衡现状,区分化开拓市场将成为强生产品战略的新思路。
“安全门”拷问公信力
如果说市场份额受挤压已成事实,那么,“有毒门”事件对强生来说无疑雪上加霜。
2009年3月14日,由美国非官方组织“安全化妆品运动”出具的检测报告披露了强生婴儿洗卫产品含有甲醛等有毒物质,一时之间,强生被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尽管中国区域最终在相关职能部门含糊其辞的官方证明下草草收场,但消费者对强生百年企业形象和信誉已产生质疑。
作为信息化社会成长起来的“80后”新一代,在为人父母后对孩子品牌的选择更为慎重。扎实的产品品质和口碑是首要选择要素。近年来,强生虽然知名度愈盛,但其安全阀门也不断受挑战,有消费者对记者抱怨,“强生怎么老出安全问题,这以后可都不敢给孩子用这个品牌了”。而据说,近日强生美国子公司McNeil原料污染事件爆出,更使得近半数中国消费者决定弃用强生药品。
尽管费劲心思,强生还是无力扭转2009年销售整体下滑的厄运,某些区域销售额最高下降了70%。对比鲜明的是,国产儿童品牌招商会的订货量和终端销售均借势反弹,某品牌半年的销售增长甚至达到了70%以上;施巴代理商广州美科方面也表示,在强生事件后,该品牌销售攀升非常快,几度断货。即便目前,强生“安全门”的影响在终端依旧明显,多数专卖店和超市经营者对记者也只能用“复苏”和“回暖”等字眼含糊以对。
大宝变革初见成效
通过资本运作,达到消灭竞争对手,或者完善自身产品线的目的,是跨国巨头惯用的战略手段。2008年7月30日,强生以23亿元成功收购大宝,试图进一步巩固和强大其在华的品牌阵营。
作为一个剑指低端市场的大流通品牌,强生除了给予了大宝产品不变、代理商不变、前景不变的“三不变”政策承诺,还保持了经营渠道和管理模式的独立化。尽管如此,在近两年的管理中,不可避免的,强生国际化的品牌运作理念已逐步渗透到了大宝品牌之中。
据业内人士介绍,大宝已经结束了收购前依赖大流通的放养时代,在新的大宝征程中,强生力争扩大大宝的终端业绩占比,以增强终端掌控力。为此,它不光在终端给予经销商较大的物料和人员支持,强生还有一套因地制宜的营销机制和严格的业绩考核,这一切都让代理商们对集团化运作赞许有加。
渠道、团队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使得大宝在三四线终端的渗透力逐步增强,窜货横行的痼疾得以一定程度缓解。适度提价和放宽毛利空间则更好地激发了经销商的运作热情,日渐增长的销量也让业内人士对大宝的未来颇为看好。作为集团新的增长点,大宝在强生引导下或将能迎来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