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11-09
  • 阅读量:7482
  • 来源|CBO独家
  • 作者|周燕群

  提起英国,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大本钟、王室,古老的城堡传递出悠久的历史感与贵族气息。即使同为英语系国家,美国人以热情率真著称,英国人则被冠以“保守”和“传统”的名号。也因此,在中国,相对于美国品牌的无处不在,来自英国的企业和品牌是如此之少。
  
    英企在华格局

  一直以来,英国政府都支持和鼓励英国企业到华投资,希望加强英中各方面的贸易合作。而有着半政府背景的英中贸易协会则直接充当了英国企业与中国市场之间的桥梁,目前它几乎每年都会组织10多个不同行业的代表团来中国了解市场。此外,英国工商业联合会也于2006年成立北京代理处,为有意来华投资的英国企业提供信息和渠道。
  
    尽管有着众多外在支持,保守的英国企业仍然因为对中国国情的不熟悉以及担心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而对来华发展持谨慎态度。相较于美、法等其他欧美经济大国,进入中国市场的英国企业在数量上相对要单薄。
  
    然而,我们也可以看到,作为老牌经济帝国,英国的金融、保险、奢侈品等行业已经在中国市场逐步渗透。如渣打银行、汇丰银行已是中国境内主要的外资银行集团;英杰华、保诚保险和伦敦劳合社等保险商也在中国市场快速扩张;同时,中国正成为宾利豪华车最大的海外市场;而百安居、特易购等零售商也已在中国市场慢慢站稳脚跟,玛莎百货也在上海开业,它的负责人也直言不讳对中国市场的看好。
  
    值得一提的是,相对于金融、保险等行业,涉足日化、食品的联合利华在中国的步伐显然要迈到更远。作为最接近大众的英国企业,联合利华早已渗透到中国消费者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慢半拍”的谨慎

  与高高在上的渣打银行、英杰华、宾利相比,接近大众的联合利华自然要亲切得多。当前者还只将目标锁定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时,联合利华甚至已经将目标瞄准了中国最基层的乡镇市场,其产品已深入到中国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中。2003年,联合利华在合肥建立了全球最大的家庭及个人护理产品生产基地之一,将触角更深的指向了中国内地。
  
    尽管如此,联合利华在相对于竞争对手宝洁的开拓上,仍保留了其英企的“保守”之态,它在经营策略上远不如宝洁那般大胆超前。如大日化下乡,宝洁早已有了多次“下乡试验”,而联合利华向下渗透中则更加谨慎,它的态度是“会跟随有合作基础的连锁超市的扩张步伐共同下乡”。从产品上来看,联合利华也没有专门针对农村市场开发的产品,而是将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牌如中华牙膏推向乡镇。
  
    同样,作为英国最大的超市连锁集团,特易购也是唯一进入中国内地的英籍超市。2004年,特易购通过收购乐购进驻中国内地,但这个时间与其对手沃尔玛、家乐福相比已经晚了10年。
  
    然而,在百货行业,英国的玛莎百货却成为少数几家最早进入中国的欧美系百货。2008年10月2日,英国百年老店玛莎百货在上海南京西路开业,尽管目前被认为人气不足,但其信心依然十足。

    期待突破瓶颈

  不得不承认,英企在欧美企业中多半是慢半拍。联合利华在中国市场摸爬滚打几十年,仍然屈居宝洁之后;特易购作为世界第三大零售集团,却比沃尔玛、家乐福晚10年进驻中国内地。这种保守的性格,虽然能更加稳妥,但也容易错失良机。
  
    不仅是保守,英国养成还有一个特点,即是对原则的坚守,THE BODY SHOP就是其中一例。虽然已经归入欧莱雅大家庭中,但THE BODY SHOP仍然保持了品牌的独立性,而这个英国土生土长起来的品牌,至今还没有涉足中国内地市场,最大的障碍就在于它坚持反对动物实验的理念,这个理念与中国政府要求所有进中国内地市场的国外护肤品都必须提供动物试验依据相左,矛盾难以调和,暂时止步于中国内地就成为了必然。
  
    不过,英企的保守之态也正在慢慢进行适应性转变。比如一直屈居于宝洁之后的联合利华,它正在进行着反击,基于它的一大短板在于缺乏高利润的美容产品,联合利华也一度想借助旁氏反攻,遗憾的是,每次发力时或多或少都会遇上一些阻力,比如此前的旁氏代言人风波。
  
    尽管如此,联合利华寻求机遇的努力不会变,先在2007年推出去屑品牌清扬抗击海飞丝,又于2009年上市低于市场均价30%的奥妙洗衣液,近期坊间还有传言旁氏将进军男士护肤,如此动作频频,可见联合利华希望通过积极的营销方式摆脱“随人后”的形象。
  
    此外,在中国市场遭遇冷场的玛莎也迅速做出相应对策,小号女装摆放在醒目的展示位置,食品存货也务必达到90%;特易购也正通过投资地产加快其在中国的扩张速度。

推荐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