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11-07
  • 阅读量:1894
  • 来源|CBO独家
  • 作者|李惠华

    自五年前进入化妆品专卖店渠道以来,资生堂一直是一座标杆。从产品研发、货品管理到渠道建设再到会员管理,资生堂无疑都走在了同行的前列。而浙江、福建两个样板市场对于资生堂专卖店事业的贡献尤为抢眼。然而,今年以来,在有关资生堂网点泛滥、窜货严重的指责声中,福建样板成了始作俑者。

    事实上,囤货或窜货是销售行业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或者更直白地说,只要有利益的驱动,就会有囤货或窜货现象。值得一提的是,与大流通品牌相比,专卖店品牌有着显著的终端特征,即强调区域保护。但是,在利益的驱动下,一边是厂家日益攀高的销售指标及销售任务,一边是被“连环激励”政策冲昏了头的专卖店经营者,于是产生了囤货,而由于囤货量大大超出了市场容量,窜货便紧随而至。应该说,目前在福建市场所出现资生堂CS产品囤货问题虽不是最严重的,但颇具代表性。

    目前来说,资生堂仍然是专卖店渠道的领头羊。它在该渠道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阶段性问题,值得后来者借鉴。显然,让利力度颇大的连环激励政策虽能在短时间大大刺激产品销售,但也容易产生不切实际的“大跃进”作为,同时也让专卖店经营者陷入一轮接一轮的恶性循环中。长远来看,这种方式之于品牌或专卖店,无异于杀鸡取卵。

    因为一旦某个专卖店囤积了某品牌的大量货品,那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店主都只能主推这一个品牌,以加速消化库存。无形之中,其他同类品牌在该店或者该区域市场得不到关注,造成“先天不足”,就品牌格局而言,囤货的品牌占据了过重的份额,制约专卖店健康全面发展。从根本上来说,一个化妆品专卖店成长的终极目标绝不是某个知名品牌的专卖店,而是形成知名的店品牌。

    当然,囤货问题如同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但是一旦自身消化不良,便会引起干扰市场秩序,侵犯其他经营者正当利益的窜货问题,对于专卖店品牌而言,尤为如此。因此,无论是厂家在“抛出”某个市场激励政策或者专卖店在接“绣球”时,一切以市场实际为考量,才能避免“绣球”成了烫手的“山芋”。

推荐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