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莱雅抢羹美容食品
近日,来自美国《商业周刊》的一则消息称,欧莱雅与雀巢旗下共有的一家美容产品生产企业Inneov(见注解)计划2011年进军中国市场,同时还将拓展拉美市场。对此,具体负责Inneov项目、欧莱雅活性健康化妆品部主管Brigitte Liberman表示,“亚洲市场潜力巨大,肤发营养补充剂或口服美容品已渐成亚洲女性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据Inneov估计,亚洲市场将创造约13.3亿美元的口服美容品销售额,占其全球销售额的一半,而欧洲与美洲市场的口服美容品销售额将各为5亿欧元。
十年前,只有20%的欧洲女性意识到营养品对美容的作用,如今这个比例高达80%。相比之下,2008年我国口服美容产品销售额尚未超过20亿元,而日本及中国台湾地区近60%的女性常年服用胶原蛋白。
然而,差距也意味着尚存市场空间。显然,欧莱雅瞄准美容食品这一市场也并非空穴来风。事实上,市场数据已经表明,消费者对于美容食品的需求是日趋上升的。西安世纪金花钟楼购物中心经营一部经理冯建波告诉记者,截至2010年11月底,FANCL的整体销售额在所有化妆品牌中位居第五位,紧随香奈儿、迪奥等几大国际一线品牌之后,是新进品牌中销售情况最好的。FANCL的月均销售额在150万元左右,其中仅胶原蛋白的销售占比达45%。
随后,记者又从另外两家百货了解到,FANCL的胶原蛋白的销售占比均在30%以上。对此,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FANCL公司给专柜制定的任务标准就是占比达到30%以上。
“内外美容”或成趋势
其实,自古以来,中国人一直非常注重通过“内在调养”来解决外在病症和困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民族习惯为美容食品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温床。这也是FANCL胶原蛋白在国内的销售能够一路看涨的主要原因,甚至价格调高了13.4%,消费者也表示能够接受。
实际上,最早进入国内消费者视野的美容食品就是胶原蛋白。尽管水芝澳的collagen8000要早于FANCL进入国内市场,但真正开启口服美容之风的却是FANCL。自2004年进入中国市场,FANCL凭借强而有力的广告宣传将“内外美容”、“胶原蛋白流失直接影响肌肤年龄状态”等概念传递给消费者。到2008年,美容食品市场渐热,市场上一下子出现了十余种不同品牌的胶原蛋白。不过,由于品牌缺少知名度,这些品牌大多依托屈臣氏或者连锁专卖店进行售卖,有些甚至还进入了美容院渠道。
目前,就市场整体情况来看,绝大部分的美容口服的市场份额仍然集中在百货渠道的FANCL、水芝澳。此外,从通讯贩售落地专卖店的DHC也在想方设法抢夺这块市场。DHC不仅也推出了胶原蛋白饮品,还陆续跟进了多种美容食品。在这点上,DHC比FANCL更加超前,直到2010年12月底,FANCL新引进国内的几款美容食品,如深海鲨鱼油胶囊等仅在个别地区上市。
在未来,随着欧莱雅的加入,美容食品这个市场毫无疑问将更有看头。有业内人士表示,凭借欧莱雅在品牌营销方面的长袖善舞将有望改变当前美容食品广告宣传薄弱、消费者认知度不够的局面,进一步将“内外美容”的概念深入人心。
安全性和功效是关键
事实上,美容食品在市场上的良好表现也引起了一部分代理商的注意。时代(中国)有限公司ACE品牌事业部总监应刚告诉记者,如今化妆品市场的竞争早已白热化,大家都在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作为一个差异化比较明显的类别,代理商对于美容食品的接受度还是颇高的。但一部分代理商,尤其是代理众多知名品牌的大型代理商对产品的安全性问题仍心存疑虑,因为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将危及旗下的其他品牌。
“FANCL之所以能在这个领域处于领军地位,是因为其在解决安全性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无论是从渠道选取、品牌塑造、营销布局以及包装标准的建立上都在致力于解决安全问题”,应刚向记者表示,任何品牌要想进入这个领域,安全性是要过的第一关。
此外,受国内保健食品乱象丛生的负面影响,在对美容食品的认知上,国内消费者对于效果的追求要远远甚于其他国家。对此,应刚表示,在日本以及欧美国家,长期服用美容食品已经成为改变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但在国内,由于推广和教育消费者的成本过高,不少品牌在推广时往往强调产品的效果。长此以往,消费者对于产品的期望就变成了必须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这对于美容健康食品的后期推广是相当不利的。
为了避免美容食品重蹈保健品的覆辙,业内有专家也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应尽早建立与完善与美容食品相关的法规标准。
注:Inneov,是由巴黎欧莱雅与世界上最大的食品企业雀巢于2002年基于“跨专业联盟”的需要而共同投资创办的公司,远销16个欧洲国家以及巴西和墨西哥的Fermete胶囊主要针对皱纹和松驰肌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