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01-16
  • 阅读量:5045
  • 来源|化妆品财经在线
  • 作者|周尧

昨日央视新闻一则报道将国内两大香水代理商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经过记者多方核实,报道或闹乌龙,错把恒城实业当作美缇。在事实真相的背后,高税费下的进口香水渠道乱象也被曝光于阳光之下。



CBO首席记者 周尧
 
昨日(2017年1月15日),央视2套、13套分别曝出一则重磅新闻:北京某香水代理公司采取低报价格,以香港绕道进口的方式,从欧美国家走私宝格丽、菲拉格慕等品牌香水2.5亿元,共计偷逃国家税款5600万元。备受业界关注的是,从原视频资料看,央视在报道中指明该涉案公司为北京恒城实业发展公司(下称恒城)。

>>> 张冠李戴闹乌龙  多方认为恒城为美缇“背锅”
 
虽央视两频道均用大篇幅报道本次走私案件,但报道本身仍存在诸多疑问。最为关键的是,到底是不是恒城涉嫌走私被查目前尚无定论。经过了解之后,极有可能是央视张冠李戴,错把北京美缇商贸有限公司(下称美缇)当恒城。

据悉,央视报道开头所指的宝格丽、菲拉格慕等香水品牌此前一直是由美缇代理,而非恒城。同时,央视在新闻结尾称,“涉案公司董事长陈某购买机票将要外逃时,缉私人员将其抓捕归案。”而美缇正是由陈碧山、张玫夫妇所创立。陈碧山为美缇董事长,张玫为总裁。
 
其实,早在2016年9月,美缇在业内就被曝出已全面停止营业的消息。据知情人士透露,2016年5月,美缇已有停业迹象。在此前一月,张玫就曾配合海关方面的调查被捕。这与央视曝出的“海关部门在2016年4月察觉该案件”的时间线也吻合。



“新闻好多镜头都是美缇,包括金额、税款、办公场所以及工作人员,却说是恒城被查。”一位熟悉美缇的代理商告诉《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央视极有可能是把恒城当做美缇了。”

值得一提的是,央视新闻里不单只提到香水,还提到了化妆品。记者留意到,视频中出现了肌美精Kracie品牌,而该品牌正是由恒城代理的。恒城是否也受到了一样的查处呢?记者致电恒城公司求证,第一负责人赵欣手机无法接通,转接了多个部门后,负责人均肯定地表示:“公司并未发生任何突发事件,也从未受相关部门查处,整体运营正常。”而美缇公司的电话一直处于无人接听状态。
  
某与恒城合作的客户向《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透露:“在9月,美缇(停业)被曝出之后,北京稽查部门曾到恒城进行通查,报道中的部分视频资料有可能是当时通查时留下的。”

记者查阅获悉,目前,央视新闻公众号已删除该报道。

资料显示,恒城成立于1992年,代理过的香水品牌包括DKN、Tommy Hilfiger、Aramis、三宅一生、让•保罗•高提耶等;美缇成立于1997年,代理过的香水品牌包括Chloé、莫杰、Lolita Lempicka、Calvin Klein、大卫多夫、菲拉格慕、欧树、水芝澳、OPI等。

>>> 进口香水税费高达80%  走私或是“潜规则”
 
另据央视原报道,涉案代理商从欧美厂商购买香水发到香港后,由香港一家贸易公司委托当地物流公司将货物重新拆单组货,再卖给北京的经销商。而香港的贸易公司,实际上正是该北京经销商为走私活动而注册的一家空壳公司,目的就是转移视线,逃避海关稽查。而这一涉案时间点显示为2013年。

作为国内Top5的两家进口品代理商,恒城和美缇都是在2000年之前成立的公司。为何涉案公司会铤而走险,突然开始尝试走私?

某不愿具名的进口品公司总监告诉《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受大环境影响,近几年无论是国产品牌代理商还是进口品牌代理商,利润空间都在逐步萎缩。香水这一品项在进口时有80%的消费税,税费在运营成本中的占比高达63%。如果通过香港转运(走私)的方式,至少可以增加20个点的利润空间。”上述公司总监认为,这或许是出现这一现象(走私)的根本原因。

据了解,在中国的税收体系中,进口香水被归于奢侈品类别。按照2015年的标准,进口的时候需要缴纳关税(10%)、增值税(17%)、营业税(5%)以及消费税(30%)。北京海关缉私局中关村分局办案人员在接受央视采访时也表示:“香水的综合税率能达到84%以上。”以100元产品为例,按正常渠道交完税费84元后,产品价值184元。但是,通过香港公司把产品价格压低,报50元,税费只需40元左右,这样就节约了40%左右的成本。

对比看,日用品或普通护肤品通过香港转运则并没有太大意义。“一方面,日用品或普通护肤品税点才2%;另一方面,香港转运运费很高,正常海运反而便宜。”上述公司总监告诉《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

近年来,走私和偷税漏税案件在化妆品行业时有发生,因非规范运营导致的惩处事件不胜枚举。一家规模达10亿元的总代理公司越过红线,踏上了“走私之路”令人唏嘘。

“也许,走私方式已成为进口香水业的潜规则。”有知情人士向《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分析,或许是两家北京代理公司都存在通过走私避税的行为,才导致央视如此报道。不管怎样,高税收机制下,中国进口品市场暗藏的“猫腻”已被曝光。

在新一轮的整顿风刮来之前,行业应敲响警钟。



 

推荐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