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中国市场不到四年,日本株式会社三越伊势丹百货集团在中国开设的首家美妆集合店“ISETAN BEAUTY”宣布即将关闭,背后有何原因?
日前,上海伊势丹美妆(ISETAN BEAUTY)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宣布上海集合店将在9月22日关闭。据悉。这间位于上海大悦城的美妆集合店于2016年1月正式对外营业,是伊势丹百货集团目前在中国开设的第一也是唯一一间美妆集合店。
在歇业公告中,伊势丹美妆店表示“门店将正常营业至歇业当天”,并提醒消费者尽快使用剩余的ISETAN BEAUTY会员积分。而对于关闭店铺的原因,伊势丹美妆店在公告中表示,是由于“ISETAN BEAUTY品牌战略的重新布局。”
今日(8月28日),《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实地走访了ISETAN BEAUTY集合店,门口已经摆上了终止营业的通告牌,店内的产品也有部分做打折销售。店内的导购人员告诉记者,此次停业是为了迁店,店铺将搬到上海梅陇镇伊势丹百货二楼。
谋求新增长点,却再次面临调整困境?
据了解,此次停业并非伊势丹首次关闭在中国的店铺。早在2008年,由原三越百货、伊势丹百货整合而来的三越伊势丹,便宣布关闭了来华开设的第一家店――上海华亭伊势丹。当时的伊势丹连续5年面临下降的销售额,并且客流不断减少、专柜也接连撤柜,受到不少消费者的不满。在接二连三的困境之下,伊势丹最终选择了停业。
而在2015年,购物中心在一线城市快速发展,并逐渐向二三线城市渗透,丝芙兰、屈臣氏等化妆品集合店纷纷进驻购物中心,百货面临巨大的转型压力。在此趋势下,伊势丹百货再次选择在中国市场尝试转型,并以运营较为成熟的美妆集合店形式来寻求新的增长点。
于是,“ISETAN BEAUTY”美妆集合店于2015年12月在上海大悦城开始试营业。
这家美妆集合店是伊势丹在中国首次尝试做新业态化的专卖店,伊势丹将优势品类挑出来,并重点打造了场景化设计。
据悉,ISETAN BEAUTY占地约800平方米,包含约100个美妆品牌,其中不仅有雅诗兰黛、兰蔻等国际大牌,也有瑰柏翠等新兴的小众品牌。考虑到当代消费者多样性和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伊势丹还在店内设计了可提供简餐的绿色餐吧,此外还会提供美甲美睫的服务和美容仪器体验,在用户粘性上可谓是下足了功夫。
早前的报道中,伊势丹曾向媒体表示,“将视大悦城店的业绩情况逐渐覆盖中国二、三线线市场,首选上海、北京、深圳、成都等城市。”然而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ISETAN BEAUTY却再次面临调整。
内忧外患,伊势丹急需找准差异化优势
在2015年底ISETAN BEAUTY入驻时,百货正面临着购物中心快速发展的压力,客流和资源都持续性地减少。而近几年,实体店消费低迷、美妆市场的竞争压力也在增大,并且电商也突然崛起吸引了大量客群,众多因素让传统百货业雪上加霜,销售陷入更加艰难的处境。
而对于伊势丹而言,面临的压力却不止如此。对于早早在中国市场拥有广泛知名度的丝芙兰和近年来在购物中心迅速圈地的妍丽而言,作为2016年才进入的同类型美妆集合店的ISETAN BEAUTY,可谓是新手。据悉,品牌曾表示,“ISETAN BEAUTY与丝芙兰的定位相似,但在品类和品牌上又有差异,” 而且“ISETAN BEAUTY比丝芙兰更看中消费者体验及与消费者的情感沟通。
因此,ISETAN BEAUTY在创立之初便在传统美妆集合店的形式上做出了创新,增加了一系列的体验设计,重点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为消费者打造更加良好的购物场景。
但显然,三年过去,ISETAN BEAUTY并未在消费体验和产品上做出太大差异化,其发展之路也不尽如人意。据消费者反映,ISETAN BEAUTY的品牌虽然多,但是相比于专柜缺少了价格优势,并且店员素质也经常受到顾客的吐槽。此外,店铺的供应链管理也堪忧,有顾客提到多次出现在线上预定的产品无法及时到货的情况。
这些问题给消费者造成了极差的购物体验,相比于周边的丝芙兰、妍丽以及其他品牌专柜,ISETAN BEAUTY自然失去了其竞争优势。更不用说前有唐三彩、娇兰佳人母公司纷纷开始发力购物中心高端美妆集合店,后有金鹰、中央商场等试水自营美妆集合店。
同时,在电商渠道伊势丹的发展也似乎不尽人意,去年9月三越伊势丹入驻京东,但在消费者中也并没有掀起水花。
此外,日本国内的三越伊势丹的转型之路似乎也颇为不顺。据了解,自2008年整合后的三越伊势丹在公司运营和人力管理上思维老化、拒绝创新,曾多次传出不和的声音。据2018年3月三越伊势丹发布的报告显示,2017年,伊势丹的纯利润亏损近9.6亿日元(约合6500万人民币)。今年8月,位于日本千叶县的伊势丹松户店也宣布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