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黎欧莱雅的惊艳特长焕活精华睫毛膏到天然矿物质眼影粉,消费者终于接受其彩妆同样“值得拥有”;BOBBI BROWN的流云眼线膏到粉底液,将大洋彼岸的明星妆容带入了中国人的生活;M.A.C的魔幻星辰细粉、晶亮唇彩和专业彩妆刷具让消费者领略了“彩妆艺术化妆品”之精髓;而BENEFIT 主打的遮瑕膏、丰唇底膏、向上提升眼蜜产品则诠释了另类的“快乐、幽默”彩妆概念。至于美宝莲,则一度人手一支。
多因素诱导高速增长
一组非公开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彩妆零售额已达140亿元,2011年将超过150亿元。在百货店渠道中,彩妆品牌销售占比达到30-35%;屈臣氏系统的彩妆销售从最初的5%左右,上升至25%以上;地县级精品日化店的彩妆占比也达到了20%。彩妆位列护肤品之后,成为化妆品中第二大品类。
连续多年超过两位数的增长,中国化妆品零售市场已经迎来多“彩”新时代。
彩妆市场的高速发展,起初与“口红效应”密不可分。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美国的口红、面膜等廉价彩妆销量却直线上升,欧莱雅公司、德国拜尔斯道夫公司以及资生堂公司均逆势增长,原来,口红这类“廉价的非必要之物”,可以对消费者起到一种“安慰放松”的作用。中国本土专业彩妆品牌销售也开始以两位数增长,某些品牌甚至超过50%,美宝莲等跨国彩妆品牌也顺势快速提升。
2011年,中国已经走出了金融危机的阴霾,然而高涨至近5%的CPI指数,又让消费者面临新考验:通胀。通胀预期下,必需品价格的上升,又将压缩消费者非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的消费额,在这种压力之下,彩妆“廉价、愉悦心情、放松安慰”的独特作用又将刺激普通消费者的购买欲,从而迎来新一轮销售增长。
国内外品牌角逐终端
在护肤品牌竞争日趋同质化之下,具备差异化和创新特质的彩妆成为终端新的竞争焦点。本土一线百货商场的专业彩妆品牌平均数量已经达到5个,屈臣氏连锁系统彩妆品牌也超过5个,地县级专营店终端更加活跃,部分连锁系统彩妆销售甚至已经超过40%,“化一次妆赢得一个消费者”已经成为彩妆终端核心竞争力。
尽管彩妆正在高速发展,但是中国本土消费特征却给跨国彩妆品牌设置了较高门槛。欧美及日本将成熟的“童话公主”“绯闻女孩”等多种妆容引入中国,这种国际流行风格让中国一线城市90后女生开始敢于尝试前卫彩妆,从而带动了进口彩妆销售。然而,多数中国女性消费群仍旧传统,对妆容要求清新自然,因此主流彩妆集中在“可爱”、“自然”等产品风格,她们并不需要非常昂贵的产品,但是梦想“童话公主”般的时尚彩妆产品。显然,韩国彩妆已经在这一流行趋势中走在前面。
在二三级市场中,跨国彩妆品牌仍未适应日化专营店渠道的游戏规则。尽管进口彩妆能够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先进的管理模式、专业的品牌形象,然而,居高不下的供货价,毫无竞争力的配赠支持,以及缺乏主动性的促销政策,使得多数专营店将进口彩妆用作“打高卖低”的“幌子”,制约了品牌的快速发展。
中国化妆品市场已经进入以消费者需求为主导的新阶段,跨国品牌在研究消费者领域具有领先优势。然而,中国的彩妆潮流兴起时间较短,并且保持着独特的彩妆消费观念,进口彩妆品牌必须深入研究中国消费者的彩妆消费需求,从而推出更加本土化的彩妆产品。另外,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地县级彩妆市场仍将由专营店渠道主导,适应专营店渠道游戏规则也是进口彩妆品牌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