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4-06
  • 阅读量:4279
  • 来源|CBO独家
  • 作者|王小洁

    吸附注意力时,鲜少有人注意到,在上海来福士广场的二楼,屈臣氏可能正酝酿着另一场裂变,平日里那些在屈臣氏里热卖的自有品牌,在这里被集中起来,组成了一个不到10平方米的开架式柜台,面膜、洗面奶、乳液……每一样产品的包装上都可以清晰地看见WASTONS的LOGO。或许屈臣氏正尝试着创立一个自有品牌的独立王国。
  
    自有品牌专营店的可行性

  同样来自中国香港的另一个化妆品专卖店——莎莎,曾明确对外表示,时机成熟时,将设立自有品牌SASA的专营店。不料此想法被屈臣氏抢了先,屈臣氏在没有任何对外宣传的情况下,低调地迈出了这一小步,虽然还没有开设自有品牌的专营店,但来福士里的开放式专柜,似乎已初见雏形。打造自有品牌的独立王国对于屈臣氏来说,真的已经具备了成熟的时机吗?

  开设自有品牌专营店,首先要有足够多的产品种类支持,在这点上,屈臣氏似乎已经做好了准备。屈臣氏市场总监涂家辉日前对外宣布“目前屈臣氏自有品牌的种类已逾2000种,今年我们还会针对市场需求陆续增加不同类型的自有品牌产品。” 男士品类、医药护肤、瘦身等新亮点都被屈臣氏纳入了下一步计划。屈臣氏的产品类型已经覆盖了护肤品、小工具以及一些日常用品。不断增加的产品数量及类型,足以支撑起一个单品牌的个人护理店。

  而且,屈臣氏自有品牌的销售也呈现大幅增长,据悉,去年屈臣氏自有品牌的增长幅度就达两位数,占其整体销售额的15%。2008年,金融海啸来袭后,李嘉诚曾组织集团高层开会讨论,做出“将屈臣氏自有品牌产品销售额由25%提升到30%”的经营计划,屈臣氏自有品牌的销售占比继续大幅增长俨然可以预期。

  屈臣氏当然明白发展自有品牌的好处,自有品牌的售价比其他品牌同类产品要低20%到30%,但对于屈臣氏来说,自有品牌的毛利率远比销售代理品牌要高出20%左右。无论是对于消费者还是屈臣氏本身,这都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而且,自有品牌的占比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屈臣氏渠道自身的强势,同时弱化了宝洁、联合利华等大品牌商的牵制力。而屈臣氏本身的品牌知名度随着其在中国市场的一步步渗透也开始强大起来,它逐步拥揽了自己的固定消费群。

  更重要的是,屈臣氏在中国市场多年来所积攒的人气和管理经验,也将会为其自有品牌的个人护理店发展披荆斩棘。
  
    自有品牌专营店的艰难险阻

  业内人士分析,上海来福士广场自有品牌开架式柜台的出现,或许只是屈臣氏的一个新尝试,但目前来看,暂时不会大规模地在全国范围内开设自有品牌专营店,也许会在其既有的个人护理店内,将原来分散的自有品牌集中起来设立专柜。

  对于屈臣氏来说,开设一个没有宝洁、联合利华等众多国际知名品牌的自营品牌个人护理店,绝非能一蹴而就。最初,屈臣氏的自有品牌往往是放在海飞丝、力士等热卖产品的旁边,慢慢被消费者所熟知。一旦没有了这些大牌的帮衬,单一的屈臣氏自有品牌对于消费者的吸引力究竟有多大?个人护理用品价位不高、包装具有时尚感,这些都可能引起消费者的冲动购买,但面对单一的屈臣氏自有品牌,没有购买时比较所产生的快感,消费者的购买冲动要被调动起来相对要难得多,如若想保持目前屈臣氏这样的人气,恐怕不易。

  更有业内人士提出,屈臣氏自有品牌的山寨特质,很难支撑一个品牌的持久发展。众所周知,屈臣氏自有品牌仅是借助国内OEM进行生产,一直都缺乏独立的生产研发队伍,这导致其品牌没有后续发展生命力。而屈臣氏对于OEM的成本压缩及账期的拖延,都让产品的品质存在隐患。同时屈臣氏自有品牌大都是畅销代理品牌的仿生品,市场上指称屈臣氏卖“山寨货”的议论也甚嚣尘上。这些问题都会逐步反射到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认知度上。价格优势成为屈臣氏自有品牌的杀手锏,但是单靠价格,屈臣氏自有品牌的上升空间也必将被阻断。

  当然,除却这些自有品牌本身所存在的种种问题,业内人士也分析,2011年在全国发展1000家店的目标才是屈臣氏现阶段的重头戏。在这个大前提下,自有品牌专营店的发展实践或许将被暂时搁置,即使有动作,也只会是选择某几个地区作为试点,浅尝辄止。

推荐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