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04-11
  • 阅读量:4878
  • 来源|CBO独家
  • 作者|李惠华

    聚焦低线城市专营店,是今年CBE的一大亮点。以“专营渠道:从边缘到主流”为主题的“2011中国化妆品零售业大会”,不仅让三万家专营店心向往之,也吸引了欧莱雅、资生堂等跨国品牌的踊跃参与,更重要的是,一直以低线城市专营店为主渠道的本土品牌能否借此契机跻身主流品牌之列。

    关于品牌的市场定位,业内有这样三种划分:第一种是渠道品牌,即以传统代理分销制为主的品牌;第二种是终端品牌,即注重品牌在终端店推广、营销,以此确立品牌在终端网点的影响力;第三种是消费者品牌,即以消费者为中心做市场推广策略,树立品牌在消费者群体中的知名度、美誉度。事实上,自伽蓝集团董事长郑春影呼吁本土企业应将营销重点转为“以消费者为中心”,并率先宣布结束现有订货会模式后,关于本土品牌该如何定位市场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息。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渠道品牌、终端品牌和消费者品牌,三者难以完全割裂。诚然,依靠渠道、终端建设成长起来的本土品牌,其发展轨迹总是伴随着可观的分销利润、稳定的网点建设、完善的终端推广以及一年数次的订货会政策等,但无论是在产品研发、包装设计方面还是制定市场政策时,不可能完全撇开消费者研究,包括目标群体分析、消费心理研究等,所谓“适销对路”,正是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堪称“消费者品牌”典范的欧莱雅、资生堂进军三四线市场时,也不可能罔顾渠道和终端建设。无论是欧莱雅的“魅力联盟”还是资生堂CS品牌战略,如果仍然以百货商场的政策来做专营店渠道,效果堪忧。只有当这些跨国品牌放下身段,将渠道和网点建设放在与消费者研究同等重要的位置,其专营店事业才会大有斩获。

    一个有意思的对比是,一方面,参与此次CBE品牌联盟主席团峰会的本土品牌商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均表示专注于消费者营销是当前和未来市场战略的重心;另一方面,某些跨国品牌坦承目前在渠道拓展方面仍有不足,并希望同国内更多代理商加强沟通,以推动中国事业发展。

    历史经验与现实的重合总是让人感叹不已。如今已跻身主流的自然堂、珀莱雅、丸美,无一不是在专营店渠道夯实基础,厚积薄发;而欧莱雅、资生堂进入中国之初,即以国际品牌之号召力踏入主流百货渠道。眼下,当本土品牌正由下往上走,进军百货商超时,外资巨头也在紧锣密鼓地布置新一轮向低线城市进发的举措。譬如鲜有亮相行业展会的欧莱雅,在本届CBE上,接连举办三场品牌研讨会,为已进驻低线城市专营店的“魅力联盟”造势;资生堂借进入中国市场30周年之际,再次发力CBE,深化运作专营店渠道。而值得一提的是,在三四线市场,专营店对知名品牌同样有着深度需求,因为“名品”也是不少专营店成为“名店”的必备要素。

    由此,无论本土品牌还是跨国品牌,专营店渠道对于其零售市场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近两年CBE买家从代理商为主到代理商、百货专柜、超市、专营店、婴童店等各渠道并举的变化便是专营店渠道上位的力证。

    只有当本土专营店渠道真正成为化妆品零售的主流渠道,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土品牌才能顺势从渠道品牌、终端品牌发展为消费者品牌,成就主流之辉煌。

推荐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