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4-21
  • 阅读量:4172
  • 来源|CBO独家
  • 作者|汪菁

外资百货的退场“阴谋” 
——外资百货在中国系列之一

  1942年,我国的弘一大师在圆寂前留下绝笔“悲欣交集”。2009年底,西武百货结束了成都的运营,美美百货也陆续关闭了天津、上海和北京的门店,彼时心情或如大师绝笔。

  作为较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百货代表,上个世纪90年代,西武和美美裹挟着大量的国际名牌闯入,使中国高端百货的格局为之一变。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中国奢侈品消费的启蒙者。

  斗转星移,2009年却已物是人非。此前恐怕谁也未曾料到在中国百货业蓬勃发展之际,西武和美美会选择退场,而不少在它们“激励”之下摇身一变为高端百货的本土百货,已经坐拥LV、GUCCI等奢侈品牌。

    坎坷中国行

  3月底,迪奥作为最后一个撤离的化妆品品牌,结束了与深圳西武百货中信广场店两年的合作。其实,从2009年底开始,西武中信广场店内的化妆品牌已经陆续撤离。继成都西武结束运营之后,深圳西武也被传出即将关闭。品牌的退出或为关门传闻提供了证据。

  相比成都店仅仅是西武在中国内地关闭的第一家门店,美美百货的中国境遇更为坎坷。这几年,美美已经断断续续地关闭了不少门店。此前美美天津店结束了为期两年的营业,西安店更是不到一年便落入转让收场的惨淡局面,而它在重庆、成都、杭州的几家分店也被传经营不善。

  对于外资百货来说,陷入困局并不是个案。西武和美美之外,伊势丹也由于经营不善关闭了两家门店。2007年伊势丹关闭了经营两年之久的济南伊势丹,2008年伊势丹又关闭了其在中国开设的第一家门店——华亭伊势丹。此外,就连大名鼎鼎的连卡佛也在经营6年后,于2006年退出上海市场。

  截肢自保的选择或许糟糕,但要在不断亏损的情况下坚守,这本就很难。例如,2008年8月开业的北京乐天银泰百货,开业后仅4个月亏损就达到1.02亿元,时至今日人气仍然无法和周边的王府井百货和东方新天地、晨曦百货相提并论,坚守很难。

  2008年在上海开出首店的马莎百货,始开业就被业内人士指“定位失当”,然而,对外界所关心的门店运营现状,其CEO罗斯彼时以“上海玛莎店运作良好”作为回应,同时他自信该店将在一年内开始盈利。

  当然也有人寄望于新光天地的例外,诚然,现在北京新光天地无论是从人气还是销售额上来说,应该算是外资百货中的翘楚。但有业内人士向《城市周刊》记者透露,目前,新光天地的环比离其所应该达到的还有一定差距,如按常规来推算,新光天地的年销售额应该达到60亿元的规模才行。

    不能放弃的市场

  尽管坎坷不断,但这都未能阻挡外资百货对中国的进驻和扩张热情。在他们眼中,中国已是一个不能放弃的市场。

  2009年2月,新加坡百乐集团旗下英武百货宣布进军中国,首店落子无锡。新加坡百乐零售集团执行董事罗颖怡表示,英武百货将是百乐集团日后在中国的一个重要发展部分。继无锡旗舰店开业后,百乐集团还将在中国天津、杭州、沈阳、武汉、成都和昆明等10个二、三线城市开设共20间英武百货。

  随后,泰国中央百货也高调登陆中国,并宣称要在中国主要城市每年开4家店,未来10年中,达到总数40家店的规模。9月,内地又迎来了日本百货巨头高岛屋。

  对此,业内普遍认为,金融危机使得这些外资百货到中国来寻求避风港,又或者说进军中国早已在它们的蓝图之中。一位业内人士曾向《城市周刊》记者表示,当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对于有实力的百货来说,最适合做的事情反而是抄底扩张。

  准备进驻的外资百货跃跃欲试,已在局内的,就算不太如意,它们也在积极寻找新的机会。今年3月,马莎百货在沪的第二间店址已经确定,如果一切顺利,将于今年初夏开张迎业。第一家门店尚未盈利就急于开拓第二家门店,罗斯的解释“我们应该把眼光放远些,应该放得非常长远”显得意味深长。

  与此同时,当业内猜测美美将全面撤出内地市场时,美美百货重庆店却传来即将转型的消息。该店将于今年7月开始闭店改装,改造后的商场将由高端百货转型为购物中心。此举也表明了美美对中国市场绝不放弃的决心。

    以退为进的策略

  一方面是美美、西武关闭门店,乐天银泰经营不善的新闻;另一方面是为数不少的外资百货雄心万丈地进入中国市场。对于外资百货来说,中国究竟意味几何?

  对此,北京燕莎友谊商城有限公司总经济师和阳向《城市周刊》记者表示,外资百货在中国经营状况不佳是一种必然。实际上,这和高档百货向国内二三线城市扩张是同一个命题,即从一个高消费的市场向一个低消费市场延伸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维持高端定位和实现盈利之间的矛盾。这组矛盾在实际运营中的表象就是外资百货在中国市场水土不服。在和阳看来,就当前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来看,短期内这对矛盾尚无好的解决方案。

  不过,机会总是有的。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向《城市周刊》记者表示,虽然90年代进入中国的那批外资百货错估了中国市场消费力,屡屡碰壁,但所得并非没有。实际上,像西武、美美这些外资百货在中国门店的集团份额本身就极小,就算经营状况不佳也赔不了多少钱。而十几年中国市场的耕耘却为他们积攒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该业内人士还向《城市周刊》记者透露,就他所了解的情况来看,这些外资百货现在的退场,实际上是为了寻找更好的物业,为重新冲击中国市场做好准备。在未来,这个模式可能是国外有经验的百货运营商和国内有实力的房地产开发商合作建百货,而这个百货将会是它们在本国门店的完整翻版。该业内人士认为,未来五年,外资百货一定会集体闪亮登场。

推荐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