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旗是洛阳新安县金旗日化连锁店的总经理,一年要参加十次以上会议。在他看来,现在品牌的营销会议很多都是“为了订货而订货会”。会议环节始终围绕订货,业务员在会场中来回穿梭,熟络地进行感情营销,而培训、交流等其他方面的功夫则做得相对不足,会议氛围也不轻松。
一位代理商笑言,操作品牌就像嫁女儿一样,谁不想自家闺女嫁得风光、过得滋润?然而市场已经发展到品牌资源十分丰富的阶段,各种形形色色的招商会、订货会、发布会以及论坛,就像是一场场品牌的相亲集会。
一方面在厂家的压力与利润的驱使之下,代理商急着给手中品牌找个“好婆家”。而另一方面对买家来说,频繁参加各种形式的订货会,早就修炼到了不轻易动心的境界。不少专卖店店主表示,会议本身是个交流与发布信息的好平台,但代理商若“订货太急切”,上赶着要求联姻的话,会议效果会大打折扣,店主们在任务压力下也会意兴阑珊。
从面向专卖店店主的一份调查问卷来看,店主们参加会议,最容易接受的形式是培训以及论坛。而接到邀请函,与会人员最期待的是获得同行交流,销售技巧培训以及知晓市场动态的机会,而并非局限在品牌本身信息,或者订货折扣。“上赶做不了好生意”,想通过一次或几次会议就把品牌推广出去的做法显然并不讨好,也不奏效。河南周口一位专卖店店主向记者说起某国产终端品牌“小气”的做法:“会议从下午三点开到晚上九、十点,介绍完产品就一直忙着签约,签约完才是吃饭,明摆着不签约就不给饭吃,一些意向不大的店主早早地就走了。”
相反,在4月中旬彩妆品牌玛丽黛佳的河南营销会议上,200多个A类客户店店主几乎没有中途退场的,“形式新颖,有东西学、有内容看”是最大原因。该会场分三个区:品牌文化概念区、体验区(化妆师现场造型、客户试用)、形象陈列区,中间设置T台由模特展示产品效果。而厂家、代理商人员避免了压迫式的会场订货跟踪服务,给与会人员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交流和体验。会议下来收效很好,“攻破”了三、四十家空白区域龙头客户。事实上,转个弯换一种店主更容易接受、更能双赢的形式,可以帮助代理商事半功倍地达到刺激订货的目的。订货不该成为会议的焦点,放长线,做好客情才有长远利益。如着力演绎品牌文化、透彻讲解品牌市场前景、对主要客户进行点对点营销分析与策划等,店主们反而更受用,并且容易接受。
会议本身不上赶、不突出订货焦点之外,代理商平时更要做足功课,和客户店形成良好互动。现阶段市场上代理公司都有定期走访的制度,业务员回访客户同时催店主订货,但往往没有一个科学、健康的客户分类体制,而是一味催款催订货,招来店主不满。
在走访河南市场时,一位成功操作多个品牌的代理商给记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操作方法。公司客户不论大小分成五个层次:第一类是合作客户,接着是C类客户、B类客户、A类客户,以及A类签约客户,这五类客户层层升级,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代理商告诉记者,公司现在很多大户都是由最低端的合作客户升级而来。“主张体验式、低门槛销售,不给客户太大压力,不催着做,不以优惠政策为起点,因为客户的风险就是公司的风险。”该代理商告诉记者。
据介绍,该公司第一类合作客户进入门槛低,针对他们采取很低的拿货标准,比如只卖某品牌系列下的明星产品。店主在销售过程中感觉合适、销量渐渐得到增长,这个过程中公司对应提供各项服务,强化售中、售后服务。这些服务包括密切客情关系、培训、陈列、品牌宣传、小促大促、综合营运等,由独立部门负责。通过与店家的这些互动,促进销售持续提升,提升到一定标准时就可做升级,同时公司的服务和支持也相应增多。如公司现在的A类签约客户开封天俏日化,就是从合作客户起步,从每个月尝试性拿货,到每月三千、七千、一万、一万五再到三万元,销量持续提升,老板由兴趣不大的尝试变为主动要求提升合作。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得到客户们的广泛好评,口碑效应明显。而这种机制产生的正面效果,绝不是几场会议能比拟的。平日里的功课做好了,和客户形成稳固的合作关系,会议营销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