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男性对化妆的态度正在慢慢转变,化妆已经不再是女人的“专利”了。这并不奇怪,要知道在古代,男子一直都有化妆的习惯。甚至有些男子比女人更懂得化妆,而且这其中不乏翘楚。
CBO记者 张钊
记录古代化妆的书有《汉书•佞幸传》,书中写道:“孝惠时,郎侍中皆冠、贝带、傅脂粉。”这是什么意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孝惠年间郎中和侍中等官员,戴着插有雉鸡羽翎、贝壳装饰飘带的帽子,脸上还涂着白色薄粉。
郎中和侍中相当于现代的公务员,也就是说,古代的官员都得带妆上班。这跟当下的某些企业单位,要求工作人员上班化淡妆很相似了。
孝惠时期的化妆,还是简单的涂着白色薄粉。古代的粉,大约分为两种,一种就是磨碎了的米,再加一点铅,铅的比例不能太多,不然对皮肤有伤害;另一种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俗称“胡粉”。后来技术革新,在磨碎的米中,加入了各种香料,叫做香粉,制作过程较前两种复杂得多。搁在今天,这种粉应该叫做粉底液吧。
其实,早在汉朝之前就有“化妆品”的记载,“脂泽粉黛”一词,最早见诸《韩非子》一书。出土的战国时期楚俑便可看出当时已有敷粉、画眉及胭脂的使用,可见,在2200多年以前就有“系列”的化妆品了。那时的化妆品大都以天然植物、动物油脂、香料等为原料,经过煮沸、发酵、过滤等步骤简单粗制而成。
古代有四大美女,亦有四大美男,潘岳就是其中之一。潘岳就是潘安,形容一个人好看的时候,用的成语“貌似潘安”就是指他。关于潘岳到底有多帅,史无照片流传,不得而知。我们能知道的便是潘岳喜欢“洒香水”,当然,古代还不叫香水,是叫香囊的一种东西,内置各种香料。
他每次出门,便有“粉丝”闻香味而至,经常是把他驾的车围得都走不动。《世说》上记载说,潘安人长得很美,佩戴着香囊,驾车走在街上,连老妇人也为之着迷。
古代人,对容貌的看重,远甚于今天,真正算得上“以貌取人”。孟子就批评梁惠王说:“望之不似人君”。小编心里就好奇了,梁惠王是长了怎样的一副容貌,让孟子觉得看着就不像君主。一代枭雄曹操,要接见外国使者的时候,就因自以形陋甚陋,不足雄远国,让崔季珪代替自己。翻开史书,到处见某某“美姿仪,美容仪,姿容绝美”,美姿仪是说对礼仪的爱好,美容仪意思是追求容貌的美丽。
魏晋南北朝时期盛产帅哥,当时的男子都爱化妆,由于受玄学影响,对美的追求变了,讲究飘逸、潇洒之美。何晏就是飘逸美的代表人物,何晏最大的优势是肤白,所谓一白遮千丑。何晏的白是一种近似苍白,根据现代医学的破解,是因其长期何借助药物——寒食散(五石散)所致。也算在最早实验“药妆”的人物了。
由于魏晋时期,“美”是男子的评判标准,因此贵族士子们几乎人人镜子不离身,每天打粉、涂口红、喷香水,到了不化妆就无法出门的地步。
嵇康不仅是才子,也是美男。他当时喜欢用一种叫面药的东西涂在脸上,功能类似于今天的增白霜。《本经》谓其“长肌肤,润泽”,属于古方嫩面润肤的一种,其水浸剂对皮肤真菌也
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史书上形容嵇康的样子是:“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巍峨)若玉山之将崩”。最后一句翻译现代汉语的意思是:嵇康喝醉的时候,看起来像玉山一样。玉是洁白明亮,晶莹剔透的,可见,面药的使用,使得嵇康的皮肤非常白皙,且有光泽。
到了宋朝,大概是因为受影响于程朱理学,思想趋于保守,男子基本就与化妆绝缘了。之后,再经过明清,清朝人连头发都不要了,所以也就没什么爱美之心了,审美逐渐下降,梳妆打扮也就成了女人的“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