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曾经有位企业家说过:“看见10只兔子,你到底抓哪一只?有些人一会儿抓这只,一会儿抓那只,最后可能一只也抓不住。老板的主要任务不是寻找机会而是对机会说NO。机会太多,只能抓一个。我只能抓一只兔子,抓多了,什么都会丢掉。”
经过黄金十年的快速发展,完成原始积累的本土化妆品专营店店主面前的“兔子”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处在县级市场的店主们。
一方面由于国家三农政策的推动,逐步富起来的乡镇居民开始在县城买房,原本聚集在乡镇的购买力开始转移到县城;另一方面,随着产业升级的深入推进,会让更多的农民工返乡,带回不少的资金和客流,事实上县城正在成为各种资源的一个新“节点”。
欧莱雅中国区总裁盖保罗认为:“在二、三线城市当中,我们的快速消费品只占了60%,或者70%,而在县级市,比一、二线城市快速消费品市场增长得都要快。甚至61%的护理产品销售都是来自三、四、五线城市。所有这些产品的销售情况,都可以看出我们在未来会更倾向于向三、四、五线城市开拓业务。
“大佬们”的重视或许能证明县级市场是有前途的。但是,宏观层面的利好不等于处在县城的每家专营店都能再高歌猛进十年。相反,荷包的“膨胀”最容易滋生的就是不理智。
翻开中国整部民营企业史,因为资本的膨胀导致信心的膨胀,又因为信心的膨胀导致领导者的癫狂,最终导致企业“速死”的案例俯拾皆是。这些企业大致有两种死法:一种是老板实现经济自由以后,开始脱离一线操作,固执地认为昨天的成功模式会成为今后永远成功的模式,结果很快落后,企业迅速死掉;另外一种是面前的“兔子”太多,不能学会放弃,一把抓,结果被迅速“噎死”。
与荷包“膨胀”起来的店主相比,在县级市场上,还有更多的是处在“膨与未膨”边缘的店主。他们对前途充满迷惑,对未来究竟该怎么走缺乏十足信心,没有长远的规划。迫切地希望能有人指条明路。
于是市面上出现了很多怀着各种阴谋阳谋的“大师”,各种会议上也充满了关于如何经营的“培训”。所谓的成功“模式”层出不穷。本着模仿是最好的学习的态度,很多店主开始在自己的店里复制某种“成功模式”。过了一段时间发现,没有什么明显的效果,或许在某一个会上,又接触到另一种“模式”,于是又开始复制。如此不停折腾,直到最后,完全失去信心,关门大吉。
事实上,就像没有包治百病的药一样,也没有适合所有店的所谓“成功模式”。每一个“成功模式”都有其先决条件,就像每一味药都有自己的适用症和禁忌一样。很多看起来很美的东西,往往是罂粟花。大音希声,真正的成功者往往自己都很难讲清楚自己为什么成功。
袁腾飞说:“不要痴迷成功人士的传奇,很多事他是不会告诉你的,例如:盖茨不会告诉你,他母亲是IBM董事,是她给儿子促成了第一单大生意;巴菲特只会告诉你他8岁就知道去纽交所,但不会告诉你是他国会议员的父亲带着去的,高盛的董事接待的。”也是这个道理。
学会放弃也是学会选择,因为最好的不一定是最适合自己的。